首页 散文集散文精选正文

母亲奶奶孩子瓦屋水洼骂人屋檐火柴门槛细雨

符韵散文网 散文精选 2020-09-29 01:13:29 1387 0

  孙女放学回家把资助的事告诉爷爷奶奶,要求在三天内把盖有村委会公章的资助申请交给班主任。

  父亲被车子送走了,而我却再也没有勇气回头看一眼。那一别,便是诀别……

  在某一天你会发现在你的星空里有一个耀眼的星星那是你决定守护的星星

                         (散文编辑:江南风)

                         (散文编辑:江南风)

  我不耐烦的走到了后廊,只看见窗户结上了一层冰花,四下一片浓郁的黑暗和空虚。

  在他妈妈尽力的配合下,我给他的小手消毒,擦干后就把尖尖的采血针刺进了孩子的手指。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孩子张嘴就开始骂人。骂的很是难听,孩子的妈妈立刻把孩子的话接过去,叫孩子不要骂妈妈了,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看病的,不然,她也不愿意给他的手指采血呀,并且在孩子的脸上打了一巴掌,孩子不听话,继续骂下去,妈妈又打了孩子的脸,之后就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脸,仿佛她真的把孩子的脸打疼了。漂亮的孩子骂人的语气和表情,就像一个农村的泼妇骂人一样,恶狠狠的。那些脏话从一个漂亮的男孩嘴里吐出来,真的有些不可思议。多么漂亮的孩子呀,看上去多么富贵温柔的母亲,竟能让孩子说出这样的脏话来,真的难以想象。我的儿子已经十岁了,但我从没听过他骂人的,儿子也不会骂人的,因为他就没学过骂人,根本不接触那些会骂人的孩子的。我快速的把孩子的血采完,就让他们母子走了。这样的孩子,在这么多人的窗口,有这样的难听的言语,会污染人们的耳朵的。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采血呢,不能在他一个人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而且他这样的行为也影响我们的情绪,增加本来就很浮躁的人们的心情的负担。

  我喜欢坐在门槛上,凝视着瓦屋的檐滴。    坐在壮族特色的干栏式民居的门槛上,我只需微仰就可以看到屋檐切割着远空。我喜欢在雨季里欣赏这条灰暗的屋檐线,是它给我酿造了极致的檐滴。    南方多雨,有时一天下几场。我身体里流淌着祖先的血液,早就适应雨热同季的气候环境,我甚至酷爱这样的气候。那时母亲含辛茹苦,起早贪黑地在山坡上劳作,我与奶奶守家。祖孙俩常常坐在门槛上,奶奶永远闲不住,总是忙碌自己的针线活。我问母亲何时回屋,奶奶的眼光离开布鞋垫,很平静地看着我,然后又很平静地说,你看屋前檐头的那座大山,你母亲正从那边走来。奶奶说完又娴熟地纳鞋垫。我两手托腮,茫然远眺,想像不出母亲返程的样子,远山于是愈加蒙眬。这种略带忧郁的蒙眬景象,一直模糊我的双眼,直到五月的某一天,氤氲笼罩村舍,屋檐内外,明暗分晓。我观察到一排檐滴,错杂地坠向屋前的小水洼。乍一听,檐滴似无响声,静心聆听,檐滴分明敲击出它们特有的音响。我知道,檐滴开始滴进我的人生小水洼。    在我整个童年的记忆里,夏季午后,一场暴雨后的檐滴相当耐看。天空仿佛被洗涤过,呈现深邃的翠蓝色,阳光普照,一切都清新亮丽。耷拉着叶片的竹子已经抬起雨中低垂的头颅,阵风习习,捎来它们的窃窃私语。檐滴欢快清脆地敲打着小水洼,不时泛起一颗颗半球形水泡,水泡很快就消失又重现。怕雨的公鸡又趾高气扬地闲逛在小水洼边,振翅引吭喔啼。它粗壮的喙勾突然凿下,那一定是逮到某只小虫,然后又踱步移向下一个目标。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数檐滴。在檐滴速度不紧不慢的时段,奶奶曾教我数檐滴。盯着某个小水洼,水洼表面跳动一次就是一粒檐滴,由一到十,再由十到百。奶奶说数够一百下就摆放一根火柴棒,等我垒起一小把火柴棒时母亲就会收工到家。有好几次,母亲真的在我累加火柴棒时进入瓦屋檐下,我那时真的佩服奶奶,觉得她具有神秘的预知能力。既然母亲收工回家与我累加火柴棒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我自然不敢掉以轻心,我认真地轻数檐滴,奶奶偶尔在女红活中突然出声,精准纠正我数数的差错。多年后我才明白,我人生的第一堂数学课是在我老家瓦屋下,檐滴和小小的火柴棒是数学教材与教具,而奶奶才是我第一位数学老师。有时我走下瓦屋的木梯,与檐滴作亲密的接触。站在屋檐的滴水线上,左右平举两只臂膊,摊开手掌,承受檐滴的敲击,酥痒微凉的感觉顿时传遍全身。我不禁对坐在门槛上的奶奶哈哈大笑,奶奶也报以瘪嘴诡笑,但我读不出她脸上有私毫斥喝的暗示。母亲收工回来,见我张开双臂立在檐滴下,问我在干吗,我大笑说檐滴好玩。母亲荷锄踏着木梯往上走,她半湿的背影很快消失在黑如深洞的门口。    春雨淅沥,润泽大地,我记不清檐滴何时出现又何时停歇。印象中,夜深人静和清晨早起时,檐滴的微响透过泥瓦的缝隙,隐隐约约地传入耳中,像是催人入眠的小曲又似报晓的鼓点。几天之后,田地墒情适当,母亲不言自明,扛着犁具往地里驱赶健壮的耕牛,风雨兼程。中午时分,我提着的竹节饭筒,走出瓦屋檐滴,给忙于抢耕的母亲送饭,这是我以后正式走进老家的演习。我几次摔倒在表层泛光的泥泞路上,后背和屁股贴上厚重粘稠的黄浆。母亲用吃惊的眼神询问我伤着没有,我爽快地回答没受伤,母亲立即抿嘴而笑。我看到母亲下巴久不久滴下的汗水,脱口而说妈妈的下巴也制造“檐滴”,母亲边笑边嘱咐我回家就换上新的衣物。    秋雨缠绵,雨滴小而密度大,瓦屋檐滴需要细雨的积蓄。在细雨如牛毛的天气里,屋檐里显得格外暗淡,屋檐外的远山早已隐匿在一片空蒙之中。绵密的细雨像是在瓦屋上不慌不忙地编织一张张大网。渐渐地,网格子越织越细,它们兜住细小的雨珠,慢慢积攒,匀称地垂挂下来,汇聚在瓦槽里,顺势而下,终于形成瓦屋檐滴。我最喜欢看檐滴将坠不坠的样子,我嫌檐滴形成的过程不够直观、简洁,而它的坠落又太过突兀,就那么短暂的一次跳动,最多还冒个水泡,一眨眼就化入那处小水洼。诚如母亲所说,看深秋檐滴其实也在考验人的耐性,它教人学会等待。有绵密细雨的积累,势必有檐滴,但要经受一个等待的过程。就像母亲在春耕下种之后,要熬过漫长的夏季等待,才会有秋天的收获。    多年之后我的一次住院经历,增添了我对瓦屋檐滴的感悟。在那个度日如年的时段,母亲在医院当陪护。有一天,我在吊针时见母亲伏在床沿小憩,我静看药水如檐滴下坠,持续注入我的体内,慢慢陷入沉思。母亲醒来,抬眼看到我静盯着药管的滴液区,急忙用掌背触碰我印堂,问我是不是发烧。母亲这掌背的余温及问话还与我小时候感受到的一样,所不同的是,小时候我正端坐在瓦屋的门槛上轻声念叨着檐滴数目。我说我想到老家的瓦屋檐滴,并对母亲讲起我用火柴棒来数檐滴的故事。母亲听后笑我傻得可爱,说我摆弄火柴棒子与她收工返家没什么关联。也许母亲是对的,但我觉得那陈年旧事已不太重要。其实,母亲本身就是瓦屋檐滴。她经过全身心的付出、积攒,终于凝成晶莹剔

                         (散文编辑:可儿)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公元二0一0年农历九月初三日,女儿&sh;&sh;,儿子&sh;&sh;,谨以大食、肴馔、糖围、果品、香柱之仪,敬献于先母灵柩前,并读祭文,沉痛哀悼生我养我疼我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妈妈&sh;&sh;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让你们相识一场,只因你前世泪滴成河。那么我们今生还需经受多少磨难,才能修成正果。

免责声明:文章《母亲奶奶孩子瓦屋水洼骂人屋檐火柴门槛细雨》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母亲奶奶孩子瓦屋水洼骂人屋檐火柴门槛细雨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5046.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