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就是进你空间,看你发表了什么。你若是没有动态,我会失望,感叹自己白跑一趟。你若是发些忧伤的事情,我也会跟着伤心,怪你不懂得照顾自己。你若发高兴开心的事,我也不勉伤感:即使没有我,你依然过得很好。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在整理他房间时,他突然冒出一句话:“白露这个的名字是酒吧代号吗?”我一听抬头看了他说:“不是,是我真名字!我出身的哪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而且家姓也姓白,取名叫白露,”他好奇的说:“姓白,这个姓氏很少,一般好象是少数民族的,你长的很美,在美女中评为上中等,甚至有的明星还没有你漂亮,你的气质好象是做模特儿的,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找一个好的工作?,”我继续整理一边回答:“因为,没有学历,”他睁大眼睛看着我说:“你是什么学历?”我不好意思的说:“高中还没有毕业,”他顺口溜出:“天啦!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我没有理他,他等了一会儿抓住我的手说:“你把东西放下,说一下你的理由。”
或许,千丈红尘中才是尘世的深处,万千繁华,光影陆离,你我却需用一生光阴泅渡。若灵魂为船,理想的激情是浆,那么舵手一定是靠自己,前进的路上总会有大风大浪,你,我都要在这苦海中漂泊,打转,到超脱。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彼岸,彼岸花开处,或繁花漫天,或清丽芬芳,或妖娆艳丽。但属于自己的却只有一朵。夜依然深沉,雨落处,独留枯叶在风过时哀鸣,无花,但心中却不失芳香。风瑟瑟,雨萧萧,天空白云消,凉意袭来,温馨不在。不见朵朵花瓣,只忆阵阵清香,茶香成韵,不管红尘的万千色彩,却依然成诗,传遍世间。
那一夜,天上的月有些许惨淡、星星也不如昨日热闹,也许是太晚了,它们也已疲惫。也许是它们可怜我这个庸人,故意留给我一片孤独中的宁静。淡淡的、我笑;冷冷的、我哭;彻夜的等候,孤独的忍受。放飞自己的泪水,任它肆意洒落。
日历已然翻到了新的一页,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希望所有的一切都随着09年的逝去而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吧。希望我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跟过去的自己真正的说一声再见。假若他日我再不小心地翻到了从前写的日记,我再不小心地看回了从前的相片,我希望我是怀着淡定从容的微笑,对过去的自己淡然地说一声“你,还好吗?”我更希望,与过去的自己脱离,完完全全地脱离。只有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我才能够接受重新的开始,我才能够真正的开始吧。忘了过去,才有好的未来,我是这样想的。也许,早就该如此,只是,晚了罢。也许,不早不晚,就那么巧地,碰上了也不一定。
英伦是当今贵族体系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贵族已然成为此地的标志性符号。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被宪法确立,王室与贵族获得了一种“彻底的安全”。之后,贵族的地位虽一再削弱,但其血统仍然留存,且能够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是有其合理一面的。何为贵族?英国作家威尔逊认为,标准的英国贵族应是: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勇敢而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若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也即贵族是社会道德的楷模,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另外,他们还重宗教,重契约,敬重民主,尊重女性。孔子时代的君子,通五经贯六艺,英伦贵族亦然。一战中,有600万英国成年男性奔赴疆场,死亡率为12.5%,而英国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伤亡率,则高达45%。1914年末的阵亡名单上,有6名上院贵族、16名从男爵、95名上院贵族之子、82名从男爵之子,许多贵族因此血胤灭绝。按照常理,英国贵族大多担任军官,为何死亡率反高于一般士兵?因其为贵族,所以他们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对于他们而言,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现代社会毕竟不同既往,中世纪产物的贵族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探讨了贵族的种种特征后发现:“贵族特殊地位现在也依然存在,只不过不是归功于这种地位的特别的实惠上,而是在十分特别的牺牲和束缚上,这种地位才能找到其内容。”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视察,来到一所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前,里边住着个一贫如洗的老太太,国王遂问道:“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一声询问,便道破了贵族文化的真谛:人易富而难贵。谦卑的力量,往往具有持久的震撼,其无需号召别人去犯难,而是自己去践行。蹲下来的高度,的确很高。贵族遗风甚至影响到了平民。翻译家杨宪益的妻子英国人戴乃迭,出生于传教士之家,1968年4月30日,被无端投入北京半步桥监狱。狱中,戴乃迭依旧保持着固有的文明和风度。她用牙刷把监狱的墙刷得干干净净,每天粗劣的牢饭送来时,她从来不忘对狱卒说声“谢谢”。这声“谢谢”在那个时代、那所监狱中,听来如此异常,故有狱友闻听后,便知戴乃迭肯定也关在这里。几米说:“有些人在最难过的时候,还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所说之人,便是如戴乃迭这样内心具有强大支撑的人。这一点让人想到了玛丽王后的故事。法国大革命将国王路易十六与王后玛丽•安托瓦内送上了断头台,临死前玛丽王后依然保持着皇室的款款风度,一袭白袍,镇静自若。当她走向断头台时,不慎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尖,其不自觉道:“先生,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贵族气质,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品味和理解,不管兴衰荣辱,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生活方式。这种坚持,源于家族教育的长期积淀,以及后天对于自我层面的人生定位。林徽因说得好:“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通常见到的贵族多有钱,住别墅,打高尔夫,出入高档会所,于是一些人有钱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也打高尔夫,也出入高档会所。有钱可以称富,但有钱与贵族是两码事。齐人有一妻一妾,虽为士类,相同乞丐,后人多以为悖,不知何为士也。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更不解其意,诌顺口溜讽刺道:“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牟宗三云:“贵是属于精神的,富是属于物质的。于此可知,贵是就精神而言,我们必须从此才能了解并说明贵族社会之所以能创造出大的文化传统。”饿不苟食,寒不苟衣,袁克定晚年生活很潦倒,在颐和园租了房子住,每餐无鱼无肉,连菜都没有。常常把窝窝头切成薄片,美其名曰“窝窝切片”,再把咸菜夹进去吃。吃的时候很讲究,胸带围巾,坐得笔直,曾对人说:“就算我再穷,也不能丢了太子范儿!”宋美龄刚到台湾时,物资匮乏,尽管如此,仍以鱼网做窗帘。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校友冰心在《我所见到的蒋夫人》一文中曾这样描述宋美龄:“夫人是集各种各样的特点于一身的女人。她喜欢整洁,衣服的颜色总是那么的协调。她喜欢整齐、清洁,亲手插桌上的花。她喜欢孩子并喜欢干厨房的家务。她还喜欢文学和艺术。”歌德说:“美好的女性带领人们上升!”的确如此。有权可以称势,但有势与贵族也两码事。武则天乃庶族出生,虽位居人极,仍不为士族所认可,遂支持科举取士,以对抗关陇集团。新贵之贵,绝非贵族之贵。中国古人厚道,说话留有余地,只用了“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一句,便道出了二者间的大不同。新锐韩寒就不客气了,他说:“明明都是下流的人,为什么凑一起就叫上流社会?”缺少强大的精神力量,缺少普世的人文理念,缺少担当的社会责任,钱再多也只是个土财主、土包子。《吕氏春秋•长利》为贵族下定义曰:“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白话解释为:天下的有志之士,考虑天下长远的利益,对待它们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利益虽然几倍于今天,但是对后代没有好处的话,不会去做的;安定虽然长久,但是是为子孙谋的私利,也不会去实行。《白虎通义》则曰:“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发现:“贵族时代的原则是荣誉与责任,平民时代的原则是自利。”目光可谓犀利也。中国封分制时代,封主爱民如子。孟尝君为齐相,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冯谖代孟尝君到食邑收租,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以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百姓验对债券。凡有能力偿还息钱者,当场订立还期,无力偿还息钱者,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命令,为无力还款者免除债务,因烧其券,冯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是,坐者皆起,再拜,民称万岁。后来,孟尝君遭罢相后,遂返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已扶老携幼,路旁迎接。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之用意。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已成绝响,郡县制后,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员几年一轮流,任期内搜刮一场即走人,爱民如子之“子”,实则变成了银子。故黄宗羲《田制》云:“井田不复,仁政不行,天下之民始敝敝矣。”郡县制的秦朝待始皇帝一死,呼啦啦大厦倾,昏惨惨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片大地真干净,文臣未有一殉国者,武将皆降。反倒是封分的山东六国,国虽亡,不断有人复出,而秦亡之后,再无人复出,可谓永远消失矣。贵族品质,仰仗世袭的积累,而世袭的属性,又让贵族产生了独立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任命制下,这是不大可能的。贵族之产生,在于制度设计,消亡,亦在此。作者简介:介子平,1964年生人。自由撰稿人,出版专著多部
这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父亲节来临之际,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散文编辑:月然)
她用泪水祭奠了所有关于爱人的回忆,任晚风轻轻穿过身体,那垂沿摇摆的双腿,是白色的,和黑夜的色彩相反。
(散文编辑:江南风)
东南张的四儿 文/凤毛麟角 母亲留有一张泛黄的证件照,这是她最早的一张照片,24岁,巨鹿县教员。 母亲生长于农村大户家庭,身处战乱年代,也算是锦衣玉食。赶上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她嫁给了贫农出身的我父亲,用母亲的话说,跟着我父亲“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 我上小学时,家住百货公司机关大院,家门口自盖了一间简易房。身为教师的母亲,竟能在大院里养着从老家带来的两只母羊,供我喝羊奶。每晚,我是在母亲脚踏缝纫机的咯噔声中入睡的。 上初中时,一个冬夜,我去火车站接母亲,看到母亲扛着一个大包袱走来——从母亲回忆录中得知大包袱里是被子和白面,她后面跟着离婚后从外地败退娘家的大姐连同小外甥女。母亲从清冷的寒气中走过来的一幕,让我从此知道了天下父母是怎么为遭到生活重创的孩子收拾残局的。 上世纪60年代,由于阶级出身不好,她几次被勒令回老家农村。她硬是赖着不走,才保住了几个孩子的城市户口。 上一辈人经历过战乱和运动,阅历不凡。我建议母亲没事时写写回忆录。我从她上万字的文字描述中,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地名:东南张。 这是母亲的娘家。 打我记事起,母亲极少提过,也没听说她回过娘家。母亲解释说,娘家没有男孩,只有嫁到外地的5个姐妹。老家没什么人了。其实她是有意回避。 但孩童的快乐无法回避。她每次禁不住说到小时候优裕的家境和快乐的生活。姥爷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作过一段军医,也给八路和村民治过伤。靠着高超医术,积攒下几十亩地,雇有长工。母亲说,家里的布匹是成撂的,银元是成瓮的。可见经济实力之强大。我每次都幻想,这银元要是传到现在该多好! 姥爷是开明绅士,土改时把地都交出去了。5个女儿虽没有继承什么财产,但都粗通医术。特别是二姨三姨,经常给乡亲们治病抓药。有一年我回老家赶会时扁桃体化脓,二姨用根筷子梆上缝衣针,朝我的嗓子眼儿捅了几下,用食指往里抹些红霉素药末。我的病出奇地好了。 姥爷从小教母亲唐诗,坚持供她从高小一直念完师范,她此后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退休前荣升高级教师。我曾经去过母亲所在的后炉子小学,给母亲拍摄下她惟一一张与学生的合影。 在孩子堆中度过一生,自己的孩子也多,所以我知道退休后的母亲喜欢清静,并不热衷于为下一辈带孩子。我女儿从几个月开始,就一直在电厂幼儿园全托,过集体生活。大学毕业后她远涉重洋到了美国,没几天就给家里发来西红柿炒鸡蛋、青椒炒肉的图片,以证明她独立的生活能力。这图片让我心头一热。 80岁后,母亲多次向我提起东南张。有一年趁过春节,我陪她回了趟故乡。 她的老宅早已荡然无存。只是她孩提时的街道还在,她常去玩耍的舅舅家的老房子还在,院里那棵老槐树还在。她的老外甥满心欢喜地陪她到处走走看看,聊着往事。 邻居一位老奶奶和母亲是同龄人,她对母亲说,“四儿回来了?” 我突然想起,母亲排行老四,上有3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也就是我的五姨。 我问老奶奶:“我妈小的时候叫四儿?”“可不是咋的。她的大名俺不知道,只知道她是四儿。每次从南和县城上学回来,都和我们一起玩。” 只有同龄人,才会记得同龄事。我想像不出学生时代的母亲什么样儿。 母亲后来病重时,我特意把她各个年龄段的照片集在一起,设计成一幅喷涂画,挂在卧室的墙上。我希望母亲能回忆起“四儿”的岁月。 母亲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自己:“我从小就是有主意的人,绝对说理,不怕吃苦,非常坚强。我母亲叫马金莲,性情刚烈,要强,从不粘他人的光。我的性格和母亲有点像。” 轮到我值班侍候母亲时,她已骨瘦如柴,力不从心。即使这样,她仍坚持不让搀扶,自己扶着小车在屋子走动。一天晚饭前我买了几条小酥鱼给她,她说:“好吃,好吃。” 那晚,外甥女来接我的班,临离开家时,我悄悄走到母亲床前,冲着昏睡中的母亲跪下来,重重地磕了三个头。为了母亲劳累的一生,为了她生我养我的恩德,为了我长年在外尽孝不能的愧疚。知子莫若母,母亲知道我是非常爱她的。 此一跪,是我与母亲的最后诀别。 2019年11月于北京 赞
免责声明:文章《母亲贵族没有孟尝君喜欢英国时代孩子娘家》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 上一篇: 母亲豆豉散文红尘时候父亲酸水坛家乡红楼想念
- 下一篇: 母亲走来人间另类归途心动相信寒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