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名家散文正文

京剧青春艺术袁先生没有李逵听到人物

符韵散文网 名家散文 2020-09-24 22:45:01 3990 0

  记忆是时间的逆舟,停泊在印象最深的港湾。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那是一段比酒纯美的流水,一场比春风更柔和的情。我们曾无数次通过这小径走至前面的湖畔,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柔和、温馨!在月牙湾的沙滩,我们缓缓地踩着金色柔和的夕阳,步过留痕,沙滩上跟着两队浅浅的脚印。天空以亮丽,清风已轻快,鼓舞我们合吹了一曲多情的时光.....

  蝴蝶虽美,却难以渡沧海,没有谁忍心去责怪;就像诺言虽真,却经不起岁月蹉跎,亦没有谁能够去改写。人生就像候车月台,有人走又有人来。如果说缘识,是一树花开;那么,缘别,是不是落花流水自东逝?

  孤独是细细碎碎的文字,蘸满了行程的忧伤,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酝酿着每天的日子。无论你是字正腔圆的楷书,还是龙飞凤舞的狂草,都摆脱不了如影相随的尘世孤独,即便红尘多喧嚣,也纵有一声叹息来自心底。

  曾经告诉自己,拼了命地想要了解是为了以后凛冽遗忘,但到“以后”却猛然发现自己的无法自拔与无路可退,那个“曾经”,也已是几年之前。于是开始怀疑这是自己的借口,惊异于自己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自己骗了。

  这时,宁芳从挎包里取出一张照片,她说这是在省城工作的五位同学,前年国庆一起到烈士公园游园时的合影。我拿过来一看,王志个头最高站在中间,左右站着宁芳和方鸽,杨丽和陈坤各站一边。他们笑得是那样地甜,满脸春光。我指着杨丽和陈坤的照问宁芳:“他们两个现在都好吗?”

  “那可怎么办哪?”父母亲听我这么一说,脸色都变得铁青。母亲着急地说:“血都坏了,那不就没得救了?”

  秋意已经渗透云端,霜厚月薄的晚秋,我们总爱不约而同的倘佯在校园外的林荫道上。金黄的叶片翩翩然落下,光秃秃的枝桠直指深远的天空,有鸟儿从中一掠而过,如丢在大海里的一枚石子,转眼见不见了踪影。看满地落叶,心中也会升腾起黛玉葬花的伤感。那时只是不识愁滋味,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

  我不想说青春的光辉是理想的钥匙,是奋斗的动力,也不想说虚度年华会让青春褪色,会被生命抛弃,更不想说青春的力量有多么无坚不摧。比起这些冠冕堂皇却没有一点用处的话,我还是更喜欢屠格涅夫的,青春的奥秘不在于我们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我们希望做出一切,青春是希望的资本,希望是青春的奋斗源泉。毕竟我们正值青春,青春就是年少轻狂,就是可以随意梦想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到便是一种幸福,若是连想都想不到的话,那便是真的悲哀了。

  七十年代末,六、七岁那几年,当春节来临时,父亲单位发采茶戏票,小孩不需要票,自然父母带我去看戏。到了剧院,发现里面十分热闹,灯火通明,大家说话聊天,温度似乎升高了不少,像是春天来了。儿时的我不懂戏,演员唱的歌词大多不明白,但我觉得好听,哐嘁咧窃有气氛,人物脸谱和装扮色彩鲜明,对我有吸引力,故事令人捉摸,因此觉得看戏有趣。大概看了《天仙配》《狸猫换太子》《方卿戏姑》等几出戏,善良的七仙女、诚实的董永、狠心的王母娘娘;恶毒的刘娘娘、苦命的李娘娘、忠正的包青天;贪财好势的姑母、志向远大的方卿……这些没忘。  后来家里有电视了,看到各种戏。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等等,不知怎的,我对京剧情有独钟,感觉京剧有劲、气势大、变化多、韵味长。有时看京剧看得很晚,大家都睡了,一个人还在看。《铡美案》《打龙袍》《将相和》《群英会》《李逵下山》《甘露寺》《尤三姐》《野猪林》《空城计》《红娘》这些经典名篇在那时期看了一遍,不经意时我会哼上几句,家人或邻居听到则是一阵笑声。  时光荏苒,对京剧的喜爱没有停止,慢慢知道了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知道了梅兰芳、杜近芳、叶盛兰、叶少兰、马连良、谭元寿、裘盛戎、袁世海……我喜欢京剧中抑扬顿挫的声调,多变的脸谱、多样的装扮,更有回味无穷的表演。听京剧,让我享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听京剧,让我领略到中国文化无穷魅力!在京剧这座艺术宫殿里,我的思绪徜徉其间,跃动其中。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喜爱艺术的生活吗,艺术的世界里除了表演还有什么?我想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乐教化是中国文化,盛世中国更是如此,文化自信为国人生活带来艺术,艺术与教化紧密结合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  有一位花脸大师,我尤其不会忘记——袁世海先生。  一代英雄曹操,踌躇满志却又感慨万端,站在连环舰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提禅杖,谨提防,野猪林内暗把身藏。”袒露胸膛,豪爽侠义的鲁智深英雄,对奸党的恨,对兄弟的爱跃然而出。一身黑衣,有些鲁莽,带有孩子气的黑旋风李逵,“与老娘对坐把话讲,我一边说我一边吃,边说边吃边吃边说,咦、吆、哈哈哈,咱李逵心中不住的——喜洋洋。”袁先生的表演很传神,惟妙惟肖。他表演最大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个“活”字,被世人称为“活曹操”“活鲁智深”“活李逵”。他善于从现实生活入手,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抓住人物个性特征,深入人物灵魂及情感深处,与角色自然融合。袁先生的声音很有特点,长于运用颤音、炸音及鼻音共鸣。  袁先生的品德可歌可泣。把毕生精力交给了京剧,心不离戏,戏为人生,勤奋刻苦,直到87岁高龄仍在表演,演到人生最后,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生活朴素,为人节俭,他坚忍顽强,不怕困难,在文革中受了那么多的罪,从没有放在心上,他的心里只有京剧事业,人民文艺。他为人谦虚,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先生是他的戏迷,用笔墨赞扬他“京剧泰斗,一代宗师;认真演戏,诚信做人。”袁先生回应是“回首艺海生涯,甚感奉献微薄。”他开拓创新,将架子花脸推入一个新阶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梨园弟子。袁先生的品德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世人无限敬仰,代表着中国京剧艺术大师们的伟大人格。国粹留给世人的不仅是美妙艺术,亦是不朽人文精神!  英雄城南昌有一座孺子亭公园,为纪念东汉高士徐稚所建。初唐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这位圣人:“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亭烟柳”亦是豫章十景之一,“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这里风景雅致,别有韵味。如果到孺子亭公园转转,您可能会听到阵阵京胡声,一群人正在咿咿呀呀唱着京剧,原来这里是南昌市京剧票友聚集地,他们自发形成了一支业余京剧队,在这里交流切磋,时常创作出一些与时代结合的京剧作品,在地方上产生了不小影响,最吸引眼球的是七、八个少年排队练功,一招一式,一字一句学得十分认真,丝丝柳条摇动,少年和排排杨柳构成了一道风景线。  伟大的京剧艺术熏陶着我,感染着我,教育着我,我从中看到方向,找到力量!我深爱着咱京剧,春天将要来临,让我为她献上一束郁金香吧:在春天的世界里,赞美京剧多姿多彩!祝福京剧明天更好,繁荣吉祥!  

  青春,我们的青春就在这样的日月中流逝着。直到听到要高考了。

 遥寄一份月光下的祝福,心已飞回故乡,泪眼中那份牵挂依旧,家乡的温情依旧,把归期装进满怀疲惫的行囊,一如我在家乡的村头赏月。

  回忆是痛苦的,每一个片段都渲染着思想的每一寸空间,寂寞如歌,也许缘分有时候只是一次单纯的擦肩,走过后便会在记忆里成为一场永不散去的筵席......

免责声明:文章《京剧青春艺术袁先生没有李逵听到人物》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京剧青春艺术袁先生没有李逵听到人物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648.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