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或许自己早已在这种习惯中深陷,无法自拔。爱一个人也许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可是,当有朝一日,突如其来的分离面临时,我会是怎样的一种脆弱与颓废?我不敢想象……
我们经常拥着入睡,那是我知道,你会永远这样地与我一起,我会幸福地拥有你,从小是,现在与将来一直都是。
山太高,遥不可及;路太险,乱石峥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顽强在地冰雪的荒野奔走;是什么精神在感召?奋不顾身的追寻。
(散文编辑:江南风)
我猜我是带走了别人所谓的青春,而让自己留在时光的道遂,怨着,恨着,满世界。
直到2005年我的《成长》(上篇)完稿时,国家省市各级喉舌们仍然还在得意洋洋大言不惭地标榜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二千多元。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不断地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象他们的工资似的暴涨(我在网上看到:“关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据新华社电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09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9元,将突破5000元大关”)。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二千多元,也就是说纯收入都是人均月入百七八了。除刘晓民外的中国农民真是了不起啊!他们每月的纯收入都要比我这个村电工的毛收入还高。而刘晓民也真是窝囊,还将那村电工宝贝似的一干几年。农村人口平均每户约为五口,也就是说每户农民都是年纯收入过万。97年的万元户是什么性质啊?那时刘晓民一年的工资才一千多啊!而那万元还是纯收入又是什么性质啊!刘晓民窝囊还可理解,可97年纯收入都过万的万元户一年只用96度电?只交七十几元的电费给刘晓民?中国的农民真是节约啊!先将那一万元藏起来,只使用那一万元的尾子,然后将那尾子的尾子交电费糊弄刘晓民。当然节约是好事儿,不宜过份议论,可年纯收入过万的万元户在交还不到年纯收入十分之一(那几年农民负担监督卡上的比例是不超过5%)的农业税共同费时都要惹得“乡村干部全部动员,集中全力忙乎”,中国的农民也真是太不好打交道了!
无须刻意的爱恨情仇,挣扎地挣脱岁月魔咒,岁月不是你能预测的东西,责任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钥匙。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白皑皑深处,一只已思绪随风摇拽的乌鸦在树丛下瑟瑟发抖,后面紧跟着一只小乌鸦。它彻底绝望了,它被时间控制,被岁月侮辱,它不惜一切地想要活下来,绽开出属于自己的一抹浅笑。或许它听不到自己的内心,从半开的门张望内疚的自己。这个小乌鸦是它的学生,它的老师为他抖落了一身枯萎的落叶,教它了如何捕猎。
妈妈的病越来越重,爸爸回来了,借用邻家的手扶拖拉机将妈妈送到一百里外的县城。一个月,妈妈的病有了好转,能够扶着下地了,山里的农民,看不起病,那时候没有什么新农合,看病就要真金白银,爸爸还要出去,不出去,家里十几口人就会面临断炊。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父亲是个手艺人张三才(四川乐山)写下这个题目,有点诚惶诚恐。因为这样的标题太过普通,如果在百度上轻易一搜,不知有多少同类标题会立刻蹿跳出来,亮瞎你的眼球。但是,我明知故犯,还是想用这个题目,而不想另列。个中缘由,请容许我慢慢道来。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初,平凡得几乎写满了共性,有如那个年代的千千万万个农民一样,注定与文化无缘,是个地地道道、本本分分的乡下人。父亲身材高大,一米七还多的个头,在当地称得上伟岸英俊。他的一双眼睛烔烔有神,一副宽大的脸庞被岁月侵蚀后,留下密密皱纹,双手老茧遍布,除夏天是光头外,其它时候都包着帕子,那是川南山区、特别是在中都河流域一带盛行的白布帕子,常年穿在身上的,都是自家缝制的或黑或蓝的粗布衣服,腰上别着一副烟荷包,典型的乡下人打扮,有如罗中立当年轰动全国的油画中的《父亲》。父亲的聪明与生俱来,凭着他那过目不忘的天赋以及勤学苦练的执着精神,一生之中除犁田搭耙、栽秧打谷等田间劳作是把好手外,对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下地劳作的主要农具,他几乎都能自己制作。经他之手制作的日常生活物件以及农用工具,做工精细,结实耐用,美观大方,很受欢迎,在当地很有市场,他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乡下手艺人。他的这些杰作,不仅为家里省下了一大笔购置费用,通过市场销售后还能为一家人的生存赢来一些额外收入,让我们那个六七口人的家庭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勉强存活。父亲是个木匠。在集体生产年代,挖锄、铲锄、背篼、镰刀这些小农具,自然是由各家各户自备,而类似犁头、耙子、风车、拌桶之类的大型农具,则只能由生产队提供。这些必备的大型农具,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的,必须要找手艺人。由于每个生产队擅长犁田搭耙的人并不多,特别是一些耕牛虽然力气大,干活效率高,但性子也特别野,不是那个人根本“武”不住,因而只能是特定专人驾驭。这样的专人大多脾气古怪有个性,自恃“舍我其谁”的独家优势,对下地干活所用的犁头、耙子是否好使的要求也特别高,他们往往会点名要使用我父亲制作的犁头、耙子,否则就不牵牛下田。这是赤裸裸的要挟,按常理当不予理睬。但是,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所在生产队长根本不敢轻易得罪这些横人,只能迁就,于是只好礼贤下士恭请父亲出山,帮助这些生产队打造犁头、耙子,使他们双方得以化干戈为玉帛。虽然当时新装一副犁头或耙子的加工费不过两三元钱,但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的良好口碑,无形之中便让我父亲独特的木工手艺在老家四周声名鹊起。父亲是个篾匠。他的篾匠技术,更是非同一般。农村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之物,比如筲箕、撮箕、簸箕、簝箕、背篼、箩筐、漏筛、竹扇、烘笼咡等这些用竹篾制作的东西,包括农村儿童玩耍的小鸟、燕子、蜻蜓等竹制小玩意,他都能编织,而且在做工上相当考究,用一句时髦话来讲完全称得上是竹制工艺品。每年收苞谷、打谷子前,附近村庄的农人都会主动上门预约或购买我父亲编制的背篼、簸箕、箩筐等等秋收必用的农具,用以应急。虽然这些物件在那个年代每个只值两三元钱,但在那个年代也算一笔不小的收入,因为当时国家规定的猪肉价格每斤才0.66元,统一标出的大米价格每斤才0.095元。在那个温饱都没有保障的年代,农村孩子是不可能享受城里玩具的。我两三岁时,慈祥的父亲出于对子女的疼爱,也或许是出于对无力为子女购买玩具的内疚,专门给我编织了一个精巧玲珑的小背篼,我就经常显摆地背在背上,得意地四处招摇,惹得小玩伴羡慕不已,也使我从小就对背篼结下了深厚感情。父亲还是个泥瓦匠。乡下人当年的房屋修建,不像如今可以随时请到专业队伍操刀运作,主家啥也不用过问,只管出钱了事。在那个年代的乡下,除了过去的地主房产外,好像很少有砖墙这一说,大部分人家都是打土墙、砌石墙、垒土灶。造房建屋、搭灶安锅,基本上是依靠左邻右舍相互帮忙,以工换工。挑水和泥、找石头做小工这样的力气活,自然是人人会干,不用担忧。但是,砌墙垒灶这样的技术活,也就考手艺了,那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为之的。记忆最深的是我们生产队一个叫海大爷的,他把这没当回事,房屋建好后便自已垒灶不求人,不料头天刚垒好新灶,第二天搬进新房放上满满一锅水准备烧开后杀年猪,水还没烧开,一个两眼新灶“哗”的一声便全面崩塌,铁锅破裂,水流遍地。而父亲,则不仅是垒土灶的高手,而且还能打土墙、砌石墙,并且是打墙砌墙队伍中公认的“掌墨师”(工程师)。墙面的横平竖直、墙体的高低对称,主家一般都会委托他现场掌控,统一指挥,不容质疑地一锤定音。尽管他语言尖刻,声如洪钟,古怪脾气不敢恭维,但因其独特技艺以及诸多成功之作摆在那里,众人只好无话可说,不服似乎不行。父亲有如此众多的独特手艺,按理我们那个家庭早该进入小康行列,但是不然,我们那个家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处于贫困状态。这到底应该归罪于当时那个特殊年代的大气候,还是应当归罪于父亲为人过于实诚不会算计,不得而知。我在这里丝毫无意责怪一直以来深深爱着我、爱着家人的农民父亲,他为我们那个家,事实上付出了毕生精力。父亲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匆匆忙忙的劳碌中度过,从来就没有、也不愿意享受轻闲。即使是年近八十之时,他依然固执地提起“耙梳”下田扯田坎,尽管儿女们坚决反对和劝说,但等于零。他的理由非常充足,说是农民就是干活路的命,没事干会打瞌睡,干起活路心头舒畅。父亲的手艺给我们那个农村家庭带来不少好处的同时,却也无端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于我,当是深受其害的直接当事人,烙印太深。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我恰好小学六年级毕业,按惯例参加考试之后顺理成章进入初中继续学业。作为小学阶段多年的班长,更作为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的所谓三好学生,要上考场考个初中,可谓小菜一碟。但是,尽管我们在人生顺境中几乎没有人会喜欢这个讨厌的但是,可它恰恰就在我身上出现了。当时,恰逢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在祖国大地全面展开,如火如荼,极左思潮遍及城乡,入团入党、当兵提干、参加工作、甚至上个中学读书也得进行“政审”(政治审查),把前三代给你翻个底朝天。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地道的贫农成分,按说随你咋查咋审也不愁“过关”。但是,或许是不诣人事的父亲平时没把大小队干部放在眼里,或许是大小队干部嫉妒父亲因有手艺时不时外出做工找了几个油盐钱,又或许是本分老实的父亲人微言轻可以任意宰割的原因,总之,在升学“政审”时,大队支书一句“他父亲搞五匠副业单干,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班主任后来告知),就让我永远失去到屏山县第二中学就读的入学资格。“家有一技,吃穿不愁”。多才多艺的父亲头脑里或许早就受此理念的影响,因而多年来一直希望我能够子承父业,把他的这些技艺学到手,再由我,传于孙,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如同接力棒似的传下去。但是,父亲的美好愿望在我身上却难以变为现实。不甘于过“脸朝黄土背朝天”这种乡村日子的我,多年来对此不屑一顾,根本就不理睬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而是把他的言语当“耳边风”,更不用说静下心来认真去学和钻。从出生起就受到家庭、特别是受到父亲溺爱的我,其我行我素的叛逆性格让父亲对我无可奈何。于是,父亲辛辛苦苦摸索练就并经营多年的这些乡下精湛手艺,随着他在91岁高龄的去世便嘎然终止,十分惋惜。特别是他头脑里装着的、耳熟能祥、倒背如流的几百首打鼓草山歌,那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因为我那些年的漫不经心和不以为是,居然一首都没能记录下来,成为我至今难以原谅自己的一个终身遗憾。2019年5月27日修定于乐山原文刊载于《《三江潮》杂志社
她告诉我她把一辈子的盘子都刷完了,为了多赚钱一天能捡四五份工作,每天从这个地方干完活,匆匆忙忙的出来,跑步到下一个打工地点,饭都是在路上吃的,无非就是个冷馒头,奢侈的时候或者带上块淹萝卜片。
日落黄昏,我看见很多人,一杯水酒,半碗粥饭,一碟小菜,酒足饭饱。楼下聚集,纳凉,酷夏裹紧他们开心的笑声,显得异常清新,凉意浓浓。我羡慕这样轻松快乐的百姓生活,无忧无虑,没有瑕疵,本真生活。
免责声明:文章《父亲农民纯收入犁头耙子农村乡下人刘晓民家庭》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img]- 上一篇: 父亲先生能够彷徨零落学生问题是否
- 下一篇: 父亲冷漠放在没有选择记忆炉膛泥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