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散文精选正文

王稼祥同志工作担任医院苏联八姐没有中国北京

符韵散文网 散文精选 2020-10-02 02:37:22 2429 0

  我们之间,从不轻许,亦无承诺,似乎以后的巫山沧海,也由此冥冥注定了。

  那个人的桀傲,那个人的娇纵,那个人的冷漠,那个人的温柔,那个人的笑颜,那个人的狂怒,似乎慢慢飘渺远去,似有错觉,想在那人的山崩海啸般雷霆一怒中就这样逝去。

  昨日,见完顾客后,开车回公司的时候,手机里突然显现紫陌发送给我的短讯,告诉我她最好的同事,发生事故了。于是,我把车停在一边,仔细的阅读她的短讯,才知她的同事因为亲人过世而悲伤过度,在开车的时候,一不小心,结果连自己也奔赴天堂,留下丈夫与一个四岁的孩子,承受命运无情的摆布。读完之后,一股悲伤顿然涌上心头,泪水,被这残酷的世界挤上眼眶。就这样,世界上少了两个生命,天堂里多了两位天使。可是,这拥挤的世界,却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开而停顿,反而如常操作。

  我感到很奇怪:人,为什么会在一瞬间变成完全陌生的一个人?又为什么能在一秒钟里改变所有的初衷?也许,爱是随时可以改变的,就像吹肥皂泡泡一样,吹起时,光彩艳丽,但它终归是要破的。破了,就没有那一份美丽。也许,感情总是善变的,就像走进了一个自己编织的魅力童话,徘徊在“得与失”、“有与无”之间,尽管没有动人的情节,最终得到的却是另外的一种真实。

  朱仲丽,原名朱慧,我喊八姐,l915年出生于长沙市,2014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她是清末八省总督、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魏光焘光焘公的外孙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夫人。一个优秀的中共党员,久经考验的绝对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北京医院原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去年她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我深感悲痛,缅怀永远。  八姐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热爱学习。幼时就读姑父母朱剑凡、魏湘若创建的周南女校。“马日事变”后,全家被迫迁至上海,就读于上海务本女子中学、上海同德医学院和上海东南医学院。同时以学生身份,掩护中共上海地下党工作,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获释。l936年进入南京中央医院任医生,抗日战争爆发,回长沙仁己医院工作。1937年冬,经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介绍,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8年2月在延安边区医院任外科NON(据说与白求恩一起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被选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担任中央军委医务所所长,中共中央机关医务所所长,负责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  1947任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院长。1948年筹建沈阳卫生局。1951年担任原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妇幼卫生处处长,同时负责筹建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担任首任中方院长,中苏友谊医院第一副院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友谊医院被卫生部评为“具备八大优点的模范医院”,个人被评为北京市“又红又专的好榜样”。被选为北京市宣武区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还兼任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l961年调任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长期兼任该学会常务理事。她与广大医界人士团结协作,弘扬中华医学精华,借鉴西方医学科学理念和治疗方法,积极推进中西医的结合。l978年,她当选为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受聘为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荣誉顾问,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特别是在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如严格医院管理制度,提倡严谨的医疗作风,减少医疗事故,爱护医疗器械节约药品和水、电等。  1939年初,她与王稼祥结为革命伴侣,1944年担任王稼祥同志秘书兼保健医生,专门负责照顾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946年陪他赴北平和莫斯科治病。1947年5月回国。1949年2月,陪同王稼祥到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又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陪同王稼祥同志访问苏联。她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又一次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32周年纪念庆典。后来随王稼祥同志留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她积极协助稼祥同志贯彻新中国外交政策,建立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为成功接待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件》的签订、开创新中国良好外交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5年,她被调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担任王稼祥同志秘书。“文化革命”中,王稼祥同志被林彪、江青、康生等诬蔑为“推行修正主义外交路线和现行反革命”,她受株连,被批斗、审查、下放干校劳动。在生活万分艰辛的日子里,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位饱经风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她给他以精神上的巨大慰藉,温暖和幸福,直至1974年1月王稼祥同志溘然长逝。她和王稼祥同志一起生活工作几十年,相濡以沫,有着极深的夫妻感情和革命情谊,毛主席称赞他们为“模范夫妻”。  1975年5月,她作为廖承志为团长的《中日友好之船》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  她从医生到作家,先后创作并发表了《紧握周总理的手》、《深情怀念伟大领袖毛泽东》、《毛泽东的日常生活》、《爱与仇》、《江青野史》、《灿灿红叶》、《春露润我》、《艳阳照我》、《彩霞伴我》等文章,先后出版了500万字的文学作品。她还撰写了王稼祥同志生平的文学传记《黎明与晚霞》、《王稼祥选集》,再现王稼祥同志伟大光辉一生。  1990年11月,八姐经组织批准离职休养,享受副部级待遇。她离而不休,陆续创作了《毛泽东》、《啊!王稼祥》、《皎洁的月亮》、《春露》、《今朝巨龙》等多部电视剧本,撰写了《毛泽东王稼祥在我的生活中》等文学作品。  她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顾问。积极募集资金,用于资助教育和文化事业。但任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特邀理事,河南洛阳大学名誉校长,救援汶川失学儿童及其他慈善事业等,多次慷慨解囊,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传播正能量。  上世纪末,我参加本单位组团去北京参观全国农博会时,特抽时间去看望我的八姐。  当我乘车到达北海后门三座桥24号庭院,通过门卫,穿过园林,进入客厅,八姐已站在门口笑脸相迎。客厅正面墙上悬挂一幅“王稼祥同志遗像”。我上前三鞠躬:“姐夫,妹看您来了”,顿时泪水盈眶,心情沉重。姊妹相视,沉默无语。还是八姐打破了此时的宁静和悲痛,她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稼祥深受江青‘四人帮’的残酷陷害,迫使我们搬出了中南海。”  姊妹情谊深远,她留我在家居住了半个月。她在百忙中为我举办了家庭元旦舞会,亲自领我逛国际商厦,参观了中南海,并在怀仁堂观看了文艺演出,在家还常常弹奏钢琴和清唱外国歌曲给我听,我的生活非常充实。特别是她给我讲述姐夫的生平事迹,不平凡的革命传奇故事,使我深受感动,永世不会忘记。  她八十年的革命生涯,不辞劳苦,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八姐走了。缅怀她的光辉业绩,我当在有生之年,以她为偶像,终身楷模,努力学习,笔耕不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看着爷孙俩玩得开心的样子,我心里忽然有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但忽然发现,才几天时间没见,父亲明显苍老了许多,尤其那一头银发在夏日的阳光下特别刺眼。

  晚上在安徽的肥西住下了,老板娘是一个稍胖五十开外的妇人,我们每次都会在她这里落脚,这么多年彼此都很熟悉了。

  不喜欢轰轰烈烈,但也讨厌平平凡凡,似乎所有的人生都不适合我,那么,我的人生应该是......

  梦落尘埃,散尽了繁华,漂泊的心灵,依旧悲情。只是那些曾经的梦境,飘零成层层泪影,留在轮廓上的痕迹,再也无法抹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落知多少?没算过,谁数过?没有,一切都没有。花开时,人间三月,芳菲正浓,我们闻到了,我们也感觉到了,我们也看到了。可惜!序属三秋,花落之时,又有谁会听到花落的声音?花是花,你是你,我是我。对吗?呵,真正的自我又在何处?花儿即将枯萎,你是否知道,她在低泣,心在滴血;你又是否知道,那些缠绵的花事,即将成为永久的花殇?就在不经意间,错过花期的你,是否真的为她伤心过,惋惜过?留恋过,黯然垂泪过?这些,都姑且不说。但是,对于不懂赏花的人而言,就是刻意的去倾听,我相信,他不会听到一丝声音,他也更不会有任何感触。花开花落,绝对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知道,那里还有着一段写满故事的过程。有忧伤,也有美好;充满忧郁,又充满温馨。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

  此段经历与感悟曾经在一首拙作中有所流露:“从周一到周五/那根滚动的发条/总是绷得紧紧/匆匆上车/匆匆下车/步行过一段/让青丝易银发的/寻常路径/目光似乎亮堂许多/目光亮堂许多/是真实存在/那扇熟悉的窗户/那道熟悉的阳台/窗户外/简易晾衣架/阳台边/早已枯萎的花/忽然跳出来/挡住去路/和你牵手/和你亲热/眼帘内/丝丝液体/渐渐加温/仿佛增多了/一个雨季/从此/泪眼婆娑/夜难成寐”(《那根滚动的发条》)。

免责声明:文章《王稼祥同志工作担任医院苏联八姐没有中国北京》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王稼祥同志工作担任医院苏联八姐没有中国北京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7582.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