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市图书馆李建华馆长邀请我担任全市中小学“红读”征文评委,我看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亲笔题词:“把张家港市图书馆办成全市人民的大书房”。他当场为我办了一张借书证,小女受益最多。
观光车第三站是参观发射塔架。有两个耸入云天的巨大长方体形的发射塔架。右边的是“长征五号”的发射塔架,这个塔架昨天光荣而圆满地完成了“胖五”的发射,完成了将“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的神圣使命,今天正在清理现场,所以我们不能近前参观。我们有幸近距离参观左边的“长征七号”的发射塔架。当我们的观光车在长征七号发射塔前停下,让我们近距离观赏发射塔架的那一刻,我的血液又沸腾了,因为我零距离地见到了我国目前最创新航天科技设计的最先进的超高大的发射塔架。庞大的9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巍巍乎耸立在我的面前,我站在他的下面抬头仰望,犹如仰望一栋30多层的高楼大厦,不过那是水泥钢筋构成的蜂窝般的楼房,而发射塔架全是密密麻麻的巨大钢柱、钢梁、管道、机器设备等构成的长方庞大钢塔。那些密密麻麻的复杂的装置平台,我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只觉得它们是那样神秘而神奇。讲解员告诉我们:整个发射塔架由固定、回转、导流、避雷塔四大部分组成,可满足运载火箭的加注、测试及发射的勤务保障需求。发射塔下方,有深达22米的导流槽,在火箭点火发射的瞬间,火箭的温度达到3000多度,这时无数大型喷头同时打开,400吨水瞬间喷向火箭底部,能把巨大的喷射火焰和热量导流出去,降至1000度左右,水分将在瞬间蒸发。由此可见,一个火箭发射,有多少我们想象不到的高科技术和高科设计呀!
又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季节,家乡人邀我回乡尝新米。随车而行,一路上所见,坪地一坝坝良田,迎风翻滚着金色的稻浪;沿河沿溪一层层梯田,銜着云朵升腾橙黄的霞光;塝上垭壑上的雷公田,似镶嵌在山梁中的铜镜,映射出缕缕谷香。走进乡村田野,我记起家乡人,整秧田犁水田插秧苗的情景;脑海就浮现,秧苗青青,秧水漾漾,蜻蜓点点,蝴蝶翩翩的影像;一一还记得,阳光云雨呵护,布谷秧鸡飞去,留下稻浪蛙鼓的时节。眼前就是这样,金色的秋季,打谷的日子,拌桶下田了,家乡尝新米的节气到了。现在的尝新节,早已没了过去的氛围。
但是家乡还依然保留着,打新谷子了,邀亲友们回家乡尝新米的习俗,若亲友忙在城镇来不了,就送点新米去尝尝,讲究个惦记和念想的礼节。这个礼节的传承,饱含着古训家风的意义,是想告诉亲友:家乡又是一个丰收年,家乡人“秋稻新米倍思亲”,勿忘“粒粒皆辛苦”的勤劳之本。故土家乡,位于陕南汉江北岸,凤凰山南麓的一个山村。我清楚记得,家乡老人讲的“尝新”史话:山里的乡亲,大多是明末清初那个时代,从两湖两广移民到这里安身立命的。农耕尝新米的节气,也是从故乡老家传承过来的。由于家乡人来自多地域、多姓氏、多风俗的移民客家,又与当地巴人生活在一起,习俗也就慢慢融合而有所变化。特别是到了人民公社化,人人都成了生产队的人,田地都是集体的,这“尝新”的农耕风俗节气,就由原来的家族族长主持,变为生产队长来决定了。这“尝新米”的规矩、形式、氛围、时间等方面,就有了许多不同。我年青时生活在家乡,正是人民公社化年代。耕地与粮食,就是家乡人的命根子;大集体生产队里,不仅把它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还与国家建设、兴旺发达息息相关。记得那年,集体尝新米的祭祀节上,队长的一段寄辞,讲明了这个道理:“今天尝新米,勿忘耕田地;农事有古训,敬祖敬天地。人人尝辛苦,个个出力气;缴足公购粮,为国献厚礼……”那些年,集体大生产,从插秧到尝新米的过程,至今似乎还历历在目。“三月播种下稻秧,四月储水稻秧长;五月初来插秧忙,六月薅草追肥长;七月拔稗灭虫害,八月中秋新米尝。集体粮食大丰收,社员个个喜洋洋。”当时一首《尝新米》山歌,我仍是记忆犹新。山歌一一表达出耕种劳作的时节,山歌也唱出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快乐心情。山里的气候,高一丈不一样,庄稼成熟有早迟。低处的田,水稻已经泛黄,队里人一大早,就在田坎上走着,细看密扎壮实的稻秧,轻拨稻穗盈盈的露珠;当一轮红日探出山头,丰收在望的惬意,就挂在他们微笑的脸上。这时,队长就带几个老农,走进一坝早熟田,抽摘一些稻穗,细细观摩,轻轻抚摸,慢慢揉搓,查看颗粒是否熟透,以此决定最先收割的稻田。顺便堵住这些稻田的进水口,挖开田边出水口,放干稻田里的水,以便收割打谷时干净利索。做好一切准备,还要瞅准好天气,队里就会选定“尝新米”的吉日。打谷那天,生产队长早起,站在高梁上一声喊,开田打谷啰!队里20多户人家,男女老少40多个劳动力,麻利拿上镰刀,挑起箩筐,拖抬四五个拌桶,赶到开收的稻田。割的割、打的打,那劳动的场面,很有节奏感和韵律之美。割打两个时辰,挑谷子的就起肩了。金灿灿的稻子,倒在大晒场上,用推板摊开,爪耙扒成行,风撩日暴晒,直到夕阳下山。这时晒场的人,赶紧收拢稻谷,立刻抬出风车,麻利用撮箕铲晒谷,从风车上口倒入箱里,熟练地摇动风车手把,秕谷从前口飞出着地,饱谷从下口落在箩筐里。就这样,一箩筐、一箩筐的新稻谷,在保管室里的篾席上堆成山。人们劳累一天,虽是挥汗如雨,却是乐在心里。到了尝新米吉日,队长就提早安排人手,把一担担晒干的新稻谷,砻磨而碾成新米。还叫人杀一头百多斤的肥猪,分几个大灶煮饭、炒菜。那时,大集体吃大食堂,大土巴碗人手发一个。中午10点多,队里能走动的百来人,都喜笑颜开聚到保管室晒场,分成几行,排在大灶前,一人打一大碗新米饭,舀一大勺肉菜,然后集中站在院坝中间。尝新米祭祀活动开始,人人举着大碗新米饭,队长站最前面,神情严肃地主持仪式:一敬上天,是上天赐给人间稻种;二敬大地,是大地长出庄稼粮食;三敬祖先,是老辈人辛勤劳作传承农事;大家依次三鞠躬后,队长亲自端一碗饭和肉菜,喂给狗先吃,说是天狗把稻种带到凡间的。接着,队长讲完几句祭辞,这才集体开吃新米饭。队里“尝新米”,这场面、那情形极为壮美;尤其是上百双筷子碰着上百个大碗的音响,还有上百张嘴的噗噜声叠加在一起,与秋色秋风和弦成一首,奇妙韵美的音乐协奏曲。当然,吃集体大食堂,因老幼病残而不能来的,队上都会叫家人带同等的饭菜回去,绝不亏待任何人。后来,大食堂没办了,队里把集体“尝新米”节日,用集中“分新稻”形式来代替,还给喂狗户多分几斤新稻谷。“尝新”吉日,同样是队长选定,祭祀活动程序不变,人人举起分得的新稻谷,敬天、敬地、敬祖先。随后,各户回家后,把新稻谷砻碾成新米,再按各家族风俗习惯,来祭祀“尝新米”节气。家庭过“尝新米”节气,形式内容各有不同。记得那时我们家,是从江西义门迁徙到陕南的客家,祭祀习俗是打新谷第二天尝新米。桌子摆在院坝中间,叫见天见地;端四个凉菜,寓意天有四方;炒上六个热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满桌十个菜,旨在敬天敬地、实心实意。菜上齐后,父亲庄重地端出四碗白璨璨的新米饭,整齐放在桌上方,意在年有四季;然后点燃一对红蜡烛,插入院坝坎边,再点燃三炷香,高高举过头顶,全家人一起三叩首,拜天、拜地、祭祖宗。那时,我们家没有养狗,父亲就舀碗新米饭夹些肉菜,送到梁上谭家院子,唤来大黄狗先吃。后来,我考学离开家乡,正是土地承包到户那年。各家农户耕种有了自由,新稻谷成熟和收割的时段就有点差异,因而各家尝新米的日子,就有早迟。家乡人是非常重视尝新米的,因为能尝到新米,就表明饥饿难熬的荒月即将过去,预示着一天天好生活已经来临,所以家家户户在这天,都要郑重而高兴地举行尝新仪式,还要宴请亲朋好友来见证参加。以表达对天地祖先的敬畏感恩,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虔诚向往。乡村发展到了新世纪,已经摆脱贫困,从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生活,而时代的年轻人很少在农村种地,因为吃饭现在不是问题,所以尝新米仪式在家庭几乎消失,甚至人们对什么时候吃到新米,新米饭有啥味道都漠不关心了。殷实的现代物质生活,已经淡然忽略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如今让人可喜的是,2018年,党和国家在每年农历的。原载2006-4-2《少年日报》教育大观园、原载2006年第11期《成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凌云城并不大,只有四条街,没有街灯。母亲从这条街喊到那条街,喊遍了每个角落,把亲戚朋友喊来了,家住城东的大姨一听到母亲找我们,立即放下手中没有包好的粽子,那天正是腊月28,家家已经包粽子煮粽子了,外婆也从城西跑来了。她们打着火把,那火把是山上细小的芦苇扎成的,烧起来噼里啪啦的响,火光特别明亮。我爱这火光又怕这火光,看着火光渐渐远去,我担心再也看不到它了。山城深冬的夜非常寒冷,北风灌进夹缝里,我和哥哥相拥着,他把外衣披在我的身上,我仍然哆嗦着:“哥,我冷,饿。”
举行毕业典礼的那天,同学们既显得兴奋又有点伤感。那天是个大晴天,太阳光暖洋洋的,照在有点晨霜的大地上,可以看到有一层薄薄的水气在蒸腾。天空明亮但并不高远,远处的的山野灰蒙蒙的,学校教室前后的白杨树光楞楞的站着,树尖高高的刺向天空,一切都显得萧索无奈。
学校的老师分公办和民办两种。公办老师是商品粮户口。民办老师是农村户口,身份还是农民。无论是什么身份的老师,个个都很敬业。时隔近40年的今天,我依然能记住给我代课的每一位老师,他们的名字,形象,以及发生的故事。
那年放寒假一到家,我就发现四干河的西侧停靠着几只满载芦头的机帆船,岸上、河沿上、船上到处是忙碌而充实的身影,凛冽的寒风中不时飘荡起欢快而高亢的劳动号子。原本一年中老家最寒冷萧条的冬季变得比夏天还要火热,充满生机和活力。理发的父亲还在家兼营小百货,为小叔提供糖烟酒、粮油调料等后勤物资。有次天快黑了,奶奶急匆匆地赶来,说有船要下滩,我和弟弟立马放下手中的饭碗,借了拖车,小心翼翼地把200瓶南通粮酒、2大坛后塍黄酒、100斤卷面和20条花好月圆搬运到了船上。安徽、河南、苏北的商人也纷纷慕名前来,争相购买芦头,割芦头的、掮芦头的、买芦头的、装载芦头的、做芦菲的、压芦帘的、编芦花鞋的……男女老少都成了芦头经济的受益者,就连我80多岁的奶奶也经常乐滋滋地跟着喝羊汤,心里暖洋洋。这种芦头连着我你他,幸福千万家的景象着实让人欢欣鼓舞。
11月17日,几乎用一上午的时间,我们驱车从名古屋来到了京都。京都位于日本西部,属于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城市,是一座内陆城市。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有些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旅游车进入市区,我们从窗玻璃看到公路两旁有一排排红绿相间的树冠从眼前掠过。小郭说这是樱花树,如果你们每年三四月来日本,这里便是樱花盛开,京都也就是花的海洋。
我心头一震,惊叹之情油然而生。五岁的女童竟有如此高的情商,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以最好的一面示人,真的了不得。假若父母教育有方,持之以恒,将来必定是一块好材料。
以往我们上班迟,等我们到了王师傅的茶早泡好了,自然无法知道这些,难道这就是他的秘密?我们充满了好奇。一天,办公室只有我和彭学峰在。我瞄了一眼师傅桌上的茶壶,悄悄地跟他说:“王师傅不在,我们现在去偷喝他一点茶水,看看他不怕热是不是茶水的缘故。”“好啊,那我们赶快行动!”彭学峰激动地说。我们快速地各倒了满满一杯茶水,又紧张地将水加回了壶原来的高度。我捧起杯子,望着杯中水,充满了期待。一口喝下去,淡淡的苦涩带着一股薄荷的清凉,在口中弥漫开来。一杯喝下去,整个人都感觉凉爽!啊,原来他茶里真的有秘密!或许是经常偷喝师傅茶的原因,我对绿茶的苦涩渐渐有适应。
免责声明:文章《100字作文摘抄》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 上一篇: 群众老百姓红薯爷爷没有老妈厕所脱贫老爸水冲式资金直到
- 下一篇: 100字散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