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散文精选正文

《散文诗二首》ppt

符韵散文网 散文精选 2020-10-02 22:16:57 2934 0

终于,盼来天地金黄--菊花,盛开了;到底,等到晚秋时节--重阳,光临了!

  三十年前,那时我还在乡政府工作。我的一位小学老师,他姓王,到我的住处来串门子。王老师当年已经退休,退休前是乡教辅站的工作人员。那是个天气睛朗的下午,冬日的阳光和煦地照在我俩身上,我觉得浑身上下暖洋洋的,挺舒服。我问王老师:“您今年多少岁了?”王老师回答说:“已经六十五岁了。”我宽慰他说:“没有关系,你现在身体还这么棒,再活个二三十年,长命百岁不成问题。”王老师听了我的话,不仅没有得到宽慰,反而伤感地说:“二三十年,做几个梦就到了!”我当时大惑不解,王老师对人生的态度怎么会如此悲观?现在回想起来,我才明白什么叫做光阴似箭!如今,王老师已经作古多年,我今后会不会象他当年那样悲观?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连想都不敢想,担心会带来忧伤。从此以后,在每种场合,我都非常注意陌生人对我的称呼。想从别人的称呼里,找到我还年富力强的希望。

我们也真是有口福,吃到了渔民非常难以捕捉的鱼王!“清、鲜、甜、纯、美”是我对吃过鱼王的印象。我吃过的鱼也不算少了,江河湖海,溪沟田井的鱼都吃过,什么鲍鲫鳗鳕,什么鲤鲶鳜鲳都尝过。与鱼王的味道比起来,这些鱼要么不清爽,要么不新鲜,要么不甜甘,要么不纯正,要么缺美感。鱼王能够把“清、鲜、甜、纯、美”都集于一身,可见它的稀奇与高贵。

有次大会间歇,响起了歌曲《大海啊故乡》,依然坐在主席台上的侯爷突然抬起头,冷不丁问了一句,谁唱的?那时大多都是朱明瑛唱的,偏偏播放的盒带是郑绪岚的。当场没人接这个问题,那个年代环境下太懂这个就会被看作沉迷靡靡之音,见冷场我急答道:麦克·哈里斯。侯爷低着头眼睛从花镜上端暼我。我说,麦克·哈里斯,《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大海呀故乡。侯爷点头道,嗯,理论上成立。这一年冬天到火车站接铁道兵老政委吕正操将军,侯爷披着大衣远远看见我,招呼我道:麦克-。

昔日的一位同事,一位同龄人前几日因喝酒引发脑梗去世,刚刚知天命的年龄。 据说他的父母没有多大的悲伤。更有甚者说他父母放言道,他这样的人走了就走了,不值得人们惋惜,吃喝嫖赌抽,坑蒙怪骗偷,祸害了一家人。我想不至于吧,不管怎样的天下的父母都不会嫌弃儿女的,这样的话只有那些和他不对路的人才会说的。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人生百味,酸甜苦辣。

这位同龄人嗜酒如命。前些年因为喝酒引发脑梗半身不遂,经过这几年的治疗身体才有所恢复,前一阵子傍晚在街上散步我还碰见了他,状态不错,和正常人一模一样。我还为他暗自庆幸。没想到他又开始饮酒作乐,喝到晚上十一二点醉醺醺回家。别的人不放心送他到楼下才散去。

谁知这位酒仙跌跌撞撞找不到家门,倒在了别人的门口。家里人对他的早出晚归习以为常,也没有在意。第二天才发现,却已晚了。连累的几位饮酒者还得给他出了一笔安葬费。 社会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 可谓一秒千里来形容。

千里万里之外的事儿眨眼间就都知道了。看得多了,不由得害怕起来了。 随便走走看看,身边不时有蹒跚一瘸一拐的人儿 ,这些自强恢复的人儿男女老幼都有。听说这病叫老年痴呆症,印象中只有那些满脸皱纹的爷爷奶奶辈的拄着拐杖流着哈喇子才会的这种病,可现在这病已发展到年轻人了,年轻的令人惊讶。原本的青春年华风华正茂怎么会如此呢。

不知是看的的多了,还是现代的社会不一样了。 自律。 看到这些病病歪歪的人,听到意外的事儿,总会想到这个词。 小时候,反正是记事有印象,我就和姥爷姥姥睡。姥爷抽烟,抽的是旱烟。

那旱烟是姥爷在家门口的空地种了一大片,掰了烟叶用麻绳串成辫子,晾嗮干了用木棒将烟叶捶碎,纯粹的原生态 产物,那味道也绝对的原生态。吸上一袋,满屋辛辣呛鼻的味道。经过姥爷身边,老远的都会闻道那股浓浓的味儿。有天晚上躺在被窝里,姥爷抽的烟袅袅升空,湛蓝湛蓝的颜色。我闭上眼,看到许许多的小星星忽聚忽散飞快的上下左右移动,倏在左倏在右倏上倏下的老也摆脱不了。

睁开眼我向姥爷要烟抽。姥爷不顾正在纺花的姥姥的劝阻,将那根翡翠烟嘴的旱烟袋塞到我的嘴里。只抽了一口,差一点没把我的苦胆吐出来。那时候我便知道,尝梨子的味道和抽旱烟的滋味是不一样的。 上学期间,从小学到高中,总是有同学抽烟。

虽然在公众场合宣传戒烟,连烟盒上都印着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可商店里各种品牌的琳琅满目。有的学生穷买不起,抽的就是旱烟。每天晚上躺在被窝里,卷上一支喇叭筒,半依靠在墙上,微微眯着眼 ,吐出一长串的烟泡来。 我没有抽过。但看到别人都在戏耍,也就照葫芦画瓢跟着玩。

吸过蓖麻根,巻过桐树叶,有时候没有一点抽的,就用废报纸揉吧揉吧卷成喇叭筒也能冒烟,烧嘴的很。 踏入社会,我不在摸烟了。自由了,解放了,更得有个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因为社会毕竟不同于学校,我们也不同于学生了。我们是成年人,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

人常说烟酒不分家。这句话不错我不爱听。往往的从小事上我们不去注意才一步一步酿成大错。 有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年轻人,很是让人惋惜,但是又不能让人原谅。 他是妻子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当妻子刚刚接手这个只有近二十名学生两间房的复式班小学时,这个孩子刚刚升到四年级,只所以关注他,并不是他爷爷政府副县长的职务,也不是他父亲卖车搞运输家里有钱,而是这个孩子没有母亲,是个单亲家庭。刚到学校,为了应酬,我拿了两盒烟放在妻子办公的抽屉。我虽然不抽烟,也见不得满地扔烟头的人,但毕竟这是社会,不是一潭静水。几天过去了,那烟没派上用场。可当有一天联校和村干部去学校时那烟却不见了,没了。

问妻子不知道,我还因为我放错了地方,也没在意,就又买了两盒放在老地方。没想到第二天烟又不见了,这当中又没外人来过,我知道问题出在这些学生身上了,因为我们都是从年幼长大的。于是询问这些学生。大年纪的同学都说不知道,女同学全都低着头不吱声,后来又一个小年纪的学生奶声奶气的悄悄告诉我一个名字,就是这个四年级的同学。于是我找到了他,没想到这位才十岁左右的孩子却十分顽强宁死不屈,一口咬定不是他干的,也不抽烟。

没有证据只好不了了之,但是我却注意上了他。没几天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学生的屎尿特多,每节课都得上一两次厕所。而且他刚刚走后面总会跟着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这次一问同学们便说了实话,才知道这个学生的烟瘾特大,一天都得一盒多的烟,连上课四十五分钟都坚持不下来。为了怕老师发现,他总会派一名小跟班的一位小年纪级学生为他站岗放哨。

很多学生迫于他的淫威,都会乖乖的就范。得知此情后,我终于在一次那个小跟班的刚刚进入厕所还没露头,几步便到了厕所边,那小家伙刚刚探头,我一把将他拉出来直接冲了进去。这位学生裤子都没褪下,正蹲在茅坑悠悠然吞云吐雾,见我出现并不是显得多么慌张,扔掉烟头站了起来。 下午放学我留下了他,孩子这回倒也挺干脆的,痛痛快快承认以前的事都是他干的,因为他有三年的烟龄了,吸烟上瘾了。究其原因,是自小失去母亲,后来的姨妈对他不好漠不关心,父亲又常年不在家,得不到家庭的溫暖。

爷爷奶奶过于溺爱 ,时不时给钱给钱,于是就养成了这坏毛病。现在什么烟都抽,带过滤嘴或是不带嘴的,包括雪茄的都抽。 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学生,我没有过多去斥责和呵斥,何况是一位失去母爱的孩子。温言相劝通古喻今。到现在我都认为我那时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因为只要有关爱,孩子的不良嗜好都会改变得。 没几天,同样的事儿又发生了,抽屉里的烟又没了。这回一问这位姓潘的学生,他很痛快地承认了,可怜巴巴的对我说,老师我真的戒不了,一会不抽就难受。 我已经不相信他的话了,也不再相信他的可怜样。虽然我只是老师的家属,但是在这帮小学生面前还是有威信的。

加之年轻气盛,便来了出杀鸡给猴看的独特教育。 那时已是深冬了,教室了生了一个大铁炉,通红的火焰通过长长的烟筒散发着烤人的热气,坐在教室里有一种口干舌燥的感觉。我搬了把椅子坐在火炉旁,对站在火炉旁的潘同学笑眯眯道,你说你已有了烟瘾,戒不了也控制不住,我相信。只不过家里不会给你烟抽,桐树叶茅草叶的抽起来太烧嘴了,难受。今天老师特的给你买两盒烟,咱一次抽个够过足瘾,以后不再抽了行不行? 十一岁的孩子望着我,一双大眼睛眨巴眨巴望着我点了点头。

于是我撕开烟盒抽出一根烟递给他,并且给他点燃打火机。显然的孩子一下没适应这种待遇,手足无措赶忙用手捂住烟深深地吸了一口。 他吸烟的姿势和水平无疑是位老手了,食指和拇指夹着烟,吸得时候嘴角噙住烟长长地吸上一口吞到肚里,然后从鼻孔里冒出两股浓浓的青烟。烟灰长了,他用食指轻轻一弹,动作优雅潇洒洋洋自得。然后又吸上一大口,吐出一长串烟圈来。

满教室的学生没一个吱声的,不解的看着这一切。妻子对这个一直说谎话的学生意思很反感,只坐在黑板下不吭声。 待一支烟快吸完, 我赶快又给他点递上一支,给他点火。这一次潘同学学乖了。自己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点燃。

就这样我一看他快吸完了,就给他递烟,一支接一支,不让他有喘息的机会。满房子圈了浓浓的烟雾,和着火一样,火炉上的水壶滋滋地响着,更加令人口渴。到第八只,潘同学终于忍不住了,可怜巴巴哀求道,老师,我喝点水再抽吧。 我摇摇头一口回绝,水什么时候都可以喝,又不要钱。烟是钱买的,不能浪费。

过足瘾才是。 他有些勉强,我就往他嘴里塞。明显的不住口地吸烟让他这个瘾君子也受不了啦。皱眉歪头抓耳挠腮东倒西歪左右摇晃。我只装看不见,一口也不让他停下来。

终于在第十五根烟递过去时,潘同学勉强抽了几口,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任凭死活都不张嘴了。只是哭,鼻涕眼泪一起流。 ······ 事隔多年,每每想起此事总觉得对不起人家。虽然妻子是老师,孩子连续偷了烟,但那样对付一个十岁的孩子却也不地道。只不过在妻子任教的期间,再也没有发现这位同学抽烟。

现在这位小我一轮的青年人常年在戒毒所里。踏入社会后他也曾风光一时,有三辆半挂运输车。可惜的是这样的小小土豪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终于落了个毒瘾君子。最后一次见他时身穿一件貂皮半大衣,梳的油光粉亮的大背头,抱着一只价格不菲的宠物狗,身边跟着一个摩登时髦的小姑娘。只可惜······ 好多时候我一直在思索,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失败者,应该说是心灵亚健康者。

缺少家庭的关爱,教育方式的失误,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影响等等等等······。但是归根结底一句话,自身缺少一个正确的自律。 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还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到“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知过能改,善莫大也”······。从道儒之学到佛经圣经之论,无不充斥天地方圆阴阳圆缺之理。归根结底都有自律的真理所在。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跳跃发展,随着社会逐步安定和谐,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安康,与此同时,受外来意识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变得杂乱,缺少一个正确的信仰,缺少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现在的网络文字格外流行,对现今的社会一些丑恶现象作了很好地诠释。 赌: 一心赢钱,两眼血红,三餐无味,四肢无力,五业荒废, 六亲不认,七窍生烟,八方借债,九瘾泥潭,十面灾难。 而对于贪呢,照样是针针见血,入木三分。 贪: 一心想贪,二目向钱,三餐公费。

四方游遍,五色眼断, 六亲提干,欺上瞒下,八方圆滑,久居高官,十足腐官。 话说的绝对了点,但仍不失为那些失去自律的人们一种警告。扁鹊闻蔡桓公曰:疾在腠理,汤烫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司命之所属。难道说我们现在的社会任由那些酒醉眯离二目向钱的现象发展到毒瘾上身才谈什么自律吗?要知道一个多世纪以前,西方帝国列强不正是先从腐蚀国人的身体,然后又腐蚀国人的意识,才使得区区两万的小丑在华夏大地烧杀抢掠恶事做绝吗?难道说现在又会让百年前的那一幕刻骨铭心的耻辱一幕重演?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每个人都得有个自律,时时刻刻的自律。

正当我想开灯时,窗玻璃突然亮起来。我朝外面一看,橘红色的光线从西边普照过来。我凑近窗户向西望去,只见一轮红日从飘散的云层下露出圆圆的轮廓,慢慢清晰光亮起来,整个西天闪烁着极其壮观亮丽的景色。此时,我看到了“夕阳无限好”的自然景观,而且感到它的内涵比我看到的更加丰富。在临近黄昏的暗淡中,也有奇迹发生,让即将到来的黑夜又充满阳光。连窗台上那份最新的《包头老年》也映照的五彩斑斓,字句清晰。它对我产生了一种奇特的作用,将此时的顿悟赋予具有启示的象征意义:夕阳的光辉,仍然可以照亮文字,可以让我有机会重新读后面的内容;而且那是最精彩的章节。将整个情节托举起来揭示了深层的意义;它还给我注入一股神奇的力量,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完全可以凭夕阳般的心灵之光,驱逐心头云霾,让灵魂在夕阳中复苏,进而反观自身。如今在《包头老年》里映现出部分本真的字句。借助夕阳的光彩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末晋祠镇赤桥村人刘大鹏在《晋祠志》中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现存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形似卧龙的周柏以及圣母殿中神态各异的宋塑待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被誉为“三大国宝建筑”;唐碑、华严石经,柏月山房记被誉为“三大镌刻;”对越匾、难老匾、水镜台匾被誉为“三大名匾”。内外八景分别为院内的“望川晴晓”、“仙阁梯云”、“石洞烟茶”、“莲池映月”、“古柏齐年”、“胜瀛四照”、“难老泉声”和“双桥挂雪”;晋祠外周的有“悬瓮晴岚”、“文峰鼎峙”、“空塔披霞”“谷口双堤”、“山城烟堞”、“四水青畴”、“大寺荷风”和“桃园春雨”。上述建筑景观闻名遐迩,有的驰名国内外。

八怪死了。死在他守护了二十余年的野羊岭西坡一个茅草坑里,那把整天掖在腰间铮亮的斧子丢在一边。斧子头深深锲在红土里。  村里放了棵桐树草草解了副板,就地把他埋在野羊岭坡那间住了三十余年的窑洞里,一间稍高点个头进去就得哈腰的丈把深被烟火熏得漆黑亮漆黑亮的破窑洞里。死了八怪如同死了条狗,没几天村子里的人们就把他忘了个干干净净。

那些赶羊撵牛的没了眼中钉肉中刺,大摇大摆心安理得把牲畜赶进野羊岭林坡里,偌大的草坡牛哞羊咩男欢女跃热闹非凡,日暮降临总还有人扛着根长长的笔直的树干,在牲畜铃铛清脆的叮当声中晃晃悠悠甩着响鞭哼着梆子腔凯旋而归。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总有些不安然。偶尔间转到沟边,放眼坡下野羊岭一看,原先郁郁葱葱的树木几乎全成了柞把长的桩头,低矮稀疏的枝干上栖着一些叫不上名的鸟儿,上下跳跃着发出急促不歇气的啾啾鸣声,仿佛也因失去生存的空间而悲哀,那被草覆盖的林坡被牲畜蹬出一片一片的红土……此时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惆怅惘然无所适从……  八怪呀八怪,让人厌弃无人怜悯的孤老头啊……  八怪是位年逾七十的残疾孤老头。叫他八怪,也实在是委屈了人家,顶多就是个先天性发育不全综合症:小尖脑袋上一边有一只如鸡蛋大的招风耳,另一只却只有枣核样的肉疙瘩;金鱼眼还总爱斜着睨人,猴腮嘴一说话就漏风,左手腕还有点伸不直,而他最大的缺陷便是那一长一短的瘸腿了,走起路来左右摇摆。他并不是此地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本家侄儿从河南迁到我们这里的。

由于身体的缺陷,生产队安排他喂牛。三个饲养棚就他喂的。不仅牛膘满,产的牛犊多积的粪也多,拿的却是妇女的八分工。他的官名叫什么,没有人问也没有人叫,好像他生来就没有个正道的名字。就是他看林护坡这三十余年,每年他领粮食和补助金的签名处总是歪歪扭扭的打个×或摁个手印,一直到他死去。

刚迁过来头些年他最怕的就是我们这帮小学生了。每每放学碰到他,我们总会等他走进时扮个鬼脸猛然间发出尖亮而有节奏的呐喊:小尖脑壳雷公嘴,招风耳朵斗鸡眼……一听此话,八怪就暴跳如雷操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追赶我们。但他又怎是我们这群调皮猴子的对手呢?我们鼓着眼躬着腰左右摇摆等着他一瘸一拐快到跟前,大伙一哄而散边逃边喊:睡到床上长短不齐,走起路来日天日地……。他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涨红着脸低垂着头讪讪地叨叨嘟嘟狼狈而去。  三十年前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八怪成了个累赘,侄儿也不要他了。

村支书是位老贫农,他看不下去便说了声,你到野羊岭去看坡吧。就这样八怪成了野羊岭的主人。  野羊岭是距村南五里多路的一个山坡自然庄,原先有成十户人家六七十口人,土地贫瘠地不养人。早早的就流传一首民俗道:野羊岭野羊岭,兔不拉尿鸟不过。妇女拉耧男人摇,种一葫芦收一瓢。

年年吃返销粮,年年领补助款。普及大寨县的年代,整天里头上扎一条白毛巾的老支书从公社开会回来在社员大会上放开嗓门道,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洋槐树普及大寨县,钻天杨通往亚非拉。我们要放眼五湖四海为支援世界革命而多栽树。于是乎从我们这位苦大仇深的老支书口中传达已过世的伟人“最高指示”变成野羊岭几百亩的林坡:梧桐白杨洋槐……因而也才有了八怪的栖身之处。当野羊岭的住户离开黑暗的煤油灯,混浊的长着寄生虫的饮用水,欢天喜地往村里搬迁时,八怪挟着一副油腻的铺盖提着几副碗筷下到野羊岭。

  这世上大凡是残疾人似乎都有股执拗的反于常人的怪脾气。村里让八怪去看坡护林,每年给他口粮和经济补助,无非是给八怪一个生存的出路。但八怪是给个棒槌当针(真)认,实实在在把野羊岭林地当成私有辖地:野羊岭东西南三面边临悬崖,只有羊肠小道相通,而北面和村里耕地接连,有近二里宽的通道。为了防止牲畜入内,他砍来荆棘一捆一捆码起,垒成一条一米多高的"防线"山坡上积水坑鱼鳞带井然有序,埝边沿的野酸刺嫁接了几千棵大枣,八怪又栽了梨树、桃树、石榴、山楂……他又把野羊岭逐渐变成"花果山",野花绽放鸟鸣蝶舞硕果累累。每次村里人去分领果实时八怪便高昂着头一脸得意洋洋神态,口里自言自语叽叽咕咕叨个不停。

至于他说些什么,没有人问也不会有人去听。  八怪啊八怪,孤独的一残疾老头啊……  村里一千多口人有着近百头牛和一二十群羊。这几年天旱草枯,大多数的坡场几乎全成为红土坡,惟独野羊岭树木茂盛草绿花香,西坡半腰一股拇指粗的泉水汪了一池碧波涟漪。牧人再也不顾脸颜开始侵蚀这块绿地了。山里猴不敢起头,野羊岭在劫难逃了:春季杨叶郁厚洋槐花香,老远里总会听到钩镰斧头勾砍树枝的噼啪声,清脆悦耳。

那真如摘了八怪的心肝,每天总会听见他遍坡的嘶喊声:……天杀的,羊口无孽,连苗带根。造孽啊造孽……上公社去,上大队评理去,评理去……。可又有谁搭理他个糟老头呢,追那个顾不上这个,撵这个漏了那个,瘸腿的老头哪里是四条腿牲畜的对手?但他总在东撵西赶毫不气馁,那喊叫声往往的嘶哑带着无奈的哭腔,但那种声音每天都回响在山坡回荡在沟崖的上空从不间断。  去年春上,村长媳妇赶了三头牛在北坡放牧,暖暖的太阳照在山坡上,村长媳妇斜倚在柔软的枯叶荒草打了个盹,醒来却不见了牛——牲畜也会玩心眼,瞅主人一不留意便撞进了林坡。早已虎视眈眈的八怪这次也学了乖,不言语将三头牛拴成一串赶回了村,一村之长也违犯村规民约这还了得,任凭村长媳妇怎样解释也无用。

在人来人往的官路巷,八怪押着三头“俘虏”仰头翘尾洋洋得意:村长怎么了,村长就应带头破坏林坡?公社去,公社评理去……村长媳妇哭笑不得跟在后面一脸无奈神情。还是村长给他赔情说软话并自罚五十元才了事。  去年冬天,河南一个煤窑采购坑木。村里将野羊岭林坡卖了出去。浩浩荡荡的车辆开到了塬边,从村里雇佣的百十号人的采伐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八怪疯了,抡着斧子和人玩命,他喊他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哀嚎。村长陪着矿上人下到林坡视察采伐进程,八怪不顾死活揪住村长衣襟,鼻涕泪水弄了村长一身。村长也不恼,轻轻一句话顶住了他:不卖树,你的工资哪里开?是啊,不管前些年每年的一百二十元还是到近些年每年的一千二百元,村里一到年底一天也不拖欠一分也不少,数好点清亲自交给他,总还给他几件政府下发的救济物资衣服鞋之类的,村上也没有亏待他啊!八怪蔫了,痴痴蹲在地上哽咽着浑身发抖。边上一位小他三十余岁的壮汉只穿件秋衣上身淌着蒸气拉着大锯不怀好意道:老八,听说你那“二掌柜”硬起来才有火柴梗那么长。我就不信,肯定是他们在埋汰你,掏出来让他们瞧瞧!边上众人哄堂大笑嘘声一片,八怪的头低垂得差一点钻到裤裆里只是全身的抽搐。

  半个月后野羊岭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也亮堂了许多。八怪成了多余的人,他精心呵护视之为神圣的林木花草全毁了全没了,零星的不够尺码的树干稀稀疏疏反倒刺眼得很。八怪像只无头的苍蝇在坡上转来转去不言不语不声不响,又好像只丧家犬一般,再后来,他就死了,丧家犬一样地死了,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死的。  近几年缺雨少霖的晋豫河畔在前不久三月份却突然下了场暴雨,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倾盆大雨足足泼了半个小时。在野羊岭的人畜正赶个准,走没地方走躲也没处躲。

村长十几岁的儿子赶着牛爬坡时在泥泞光滑的红土坡打个趔趄,他本能地伸手去抓树干——往常也经常滑坡随便一伸手便会抱住棵树干化险为夷。但这次什么也没抓住,跌下几十丈高的悬崖下……  村长辞了职,和妻子搬到野羊岭承包了荒坡,开始重新栽树:柿核桃大枣果树桃树……他要让四季果香遍坡鲜花陪伴那稚气未脱的花蕾初绽便夭折的生命。当然啦我想也包括那位孤独但却也固执的残疾老人。  之所以忘不了他,是因为初一放寒假我背着行囊回家,体弱力薄,才走了一半路天就黑了,寒风呼啸枭嗥瘆人,害怕得直掉泪。后面传来脚步声,我如遇到救星一般,一搭话我的心凉到脚后跟:是八怪!他将我的行李驮到他的背上,一句话也不说就那样走着。

我一路上心中惶惶的,恐怕儿时的荒唐事挨顿揍,但直到家门口什么也没发生。  也许他忘记了,或许他经历此类事情太多了。但我却忘不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铭刻在心。每次去他那里总会给他几件旧衣服或两盒烟,屏住呼吸和他说些不痛不痒的家务话,借以弥补儿时内疚之事,却终没向他说过一句道歉的话。不过我知道,他从来也不会让别人向他赔情道歉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都会在心里向他道歉的。  一定会的。

小时候,调皮地不愿意回家,而站在村口盼望自己的一定是母亲的声声呼唤。曾经与村里的小伙伴们度过了无数欢乐的童年,有时会把村庄闹得乌烟瘴气,把汉江都想翻过底朝天,而村庄展示得喧闹、又肆无忌惮。何许践踏了庄稼,或许惹怒了邻里的大妈、老婆婆,但为咱求情、道歉的一定是母亲的真诚与感动。

  2004年春节前夕,小钱阿姨还专门帮我办了一张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折,“诱惑”我把爷爷给的200元压岁钱转移到农商行。当时我还真的舍不得,一旁的爸爸劝导我:“农商行不仅是存钱的地方,更是放‘心’的场所。农商行不仅让你省力放心,还让你的钱保本增值呢!”小钱阿姨洋洋得意地说:“云云,你可以不听我的,爸爸总不会骗你吧?”于是我在农商行有了第一笔属于自己的财富。为此爸爸还特意辅导我写了《微笑》这篇文章,发表在2004年4月的《张家港日报》上。

无聊的时候喜欢折腾自己的家!整理零碎的杂物,拖地,抹桌,擦窗!

免责声明:文章《《散文诗二首》ppt》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img]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8850.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