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散文精选正文

三毛散文摘抄及出处

符韵散文网 散文精选 2020-10-02 22:20:39 3703 0

叶子由绿变黄的时候,总是让人伤怀,也最是让人想家的时候。大雁排成了人字悠悠地向南飞去,这人字就像飘荡在天空当中的两点冰,一闪一闪的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远方的天边。天空中回响起大雁的叫唤声,这声音蓦地让远在他乡异地的人产生蒓鲈之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秋天总是那样叫人伤感,又总是那样让人留恋。有春天般的感觉,有春天般的情怀,比春天更加厚重,给人以无尽的力量。

新作预告:希腊印象《那一抹魅蓝,在远方!》——片段预览二Githio吉雄,古斯巴达的一个海港。这个在国际上寂寂无闻的小镇,是希腊人的私藏。就在这个希腊人的私藏地,笔者遇上一趟非常特别的艳遇:邂逅了一个始建于公元一世纪的古剧场。罗马市中心也有个举世闻名的圆形古剧场,又名罗马竞技场。然而,意国的那个世界大明星,比起希腊这片鲜为人知的剧场,却足足晚生了72至82年;换句话说,当一个已垂暮,另个才初生。

笔者经过一大番的摸索,才寻到了这个古剧场,它藏身在一个貌似小公园的院子里。万万没料到,呼吸才喘定,惊魂便即来,人刚跨进院内,便听得远处有军人吆喝声,这一惊吓来得没头没脑,慌忙三步拼作两步倒退出门外,心里头嘀咕难道严禁进入?但院門是敞开的啊!放眼院内,见另一头有建筑物,一些军装人物在来回走动。笔者马上审视竖立在门口的两块牌子,看看说些甚么,却发觉上面全是希腊文,没法看懂。这时候听见军人又高声喊话了,大意是可以进来,可以走到剧场栏杆前观看,不过,严!禁!拍!摄!笔者于是重新进场,小心翼翼地移步到栏杆前,虽然非常近距离面对目标了,但心里头是老大的不爽,因为眼看着珍景而不能拍摄,手指头奇痒,怪痛苦的!可是军令难违,只好尽量用肉眼拍摄了。....................古剧场所在的小镇是斯巴达的一个出海口,一个历史悠久的小渔港。

小镇着实小得很,在国际上也寂寂无闻,却是如今为数不多的还保留着希腊传统小镇风貌的地方。镇内房子最多只有数层高,户户带着饰以典雅铁栏杆簇拥以红花绿叶的小阳台,沿着港口,是一长列欧洲风的粉彩房子,这些粉粉的房子随便看都美,摄入镜头,便成为一张张明信片。镇区的中心不大,布局简单,大街才两三条,小街也没多少,以平常步伐由东面纵走到西面,大概只需用上一小时许。镇上的房子大多涂以杏色或各种淡彩色,柔和的基调让全镇笼罩在一片明丽轻快的氛围中,加上路上车辆不多,不少路段甚至人影也稀,声音宁静到无,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下溜达,你会感到绝对的惬意和宁逸。港口是全镇最热闹的地段,是希腊国内颇负盛名的吃海鲜的胜地,优雅的食店一家挨着一家,是人们尤其是外来游客最爱流连的地方。

坐在这里,近望港口边上的粉彩房子,远眺一碧无垠的海天,心魂随微风冉冉飘扬,再回神看看桌上的七彩美肴,你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满足,抖落一身风尘,就在这一刻!这个在国际上寂寂无闻的小镇,是希腊人的甜蜜如软糖的私藏。这个小镇名叫 Githio,网上译名叫吉雄。希腊印象《那一抹魅蓝,在远方!》——片段预览一http://www.cnprose.com/portal.php?mod=view&aid=21522。

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后,我又沿着瓦茨拉夫大道向南走。街灯亮了,街道上的电车很有节奏地在轨道上行驶,街道两旁尽是风格各异的建筑,一幢连一幢,门面上的霓虹灯争相辉映。行人道上摆开了很多的西餐摊点,人们陆续来到摊点上围着桌子坐下,优雅地吃着面包,喝着啤酒。捷克是啤酒大国,生产的啤酒不仅特别好喝,而且价格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比矿泉水和可乐等所有的饮料都要低。

文/ 李正平从儿时的农舍,到如今的高楼,我的窗口都面对着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的连云山脉。它有如一轴硕大无比的画卷,横亘于白云蓝天!晨有朝阳喷薄,夕有眉月衔岭;春看林木竞秀,秋看五彩斑斓!山,给我的是恬静和温柔,山,给我的是庄严和肃穆!我一辈子面向青山,青山将我一辈子搂在怀中!—— 读山,是我每天的功课!推窗眺望,眼前是金黄的稻,洁白的棉,青碧的豆,橙红的橘,与铺天盖地的翠绿覆盖着的田野。田野外是有如碧玉,有如绣帘,有如盆景的,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峰峦,连结成绿色的壕堑。越过壕堑,是烟笼雾浮,迷迷蒙蒙的山野,那里峰岭时隐时显,村舍惝恍迷离,看不清有多阔,有多远……再后是蓝莹莹的巨峰拔地而起,俯瞰四野,极目千山万水!有海阔天空,才有大彻大悟!望山,是仰慕一个高度,攀登,是追求一种境界,那烟波浩渺的旷宇,是生命的征途,也是心路的历程!餐风宿露,风雨兼程呵,人生就是这一程竞走,从平野到极顶!当晨光熹微的黎明,抑或暮霭轻淡的黄昏,黛色的远山,犹如粘贴天幕的剪纸,平平的,薄薄的,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揭下来。而当你涉足谷壑洞天,你才会发现自己的错觉,山原来是那么浑厚,那么深幽!即使那看似素朴的边缘,那苍老的皱褶,也是包天容地,蕴含着广阔的田园,层叠的丘壑,奔腾的河流,成片的村舍,更不用说地下的宝藏。

走进去,你也许会深深地叹息,处身山外不知山,相对于苍山巨岭,人不过是一枚小小的石子!一枚石子成不了山,山却拥抱和亲昵着每一枚石子。因着崇高而博大;因着博大,才有包容;因着包容,才孕育绿意与辉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赞美山的曲折深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描绘山的千姿百态,“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显示山的高峻挺拔,明代王阳明诗云:“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是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则揭示了山所蕴含的玄机!宫庙在山,朝圣者向山,山是菩提,山是伊甸园,山是心灵散步的芳林净土!青山无语。 哲人,一生都在悟山;诗人,一生都在咏山:仁者,是山的真正知音!于是,就有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朝阳从玫瑰色的云层中跃出,你会惊呼,大山是太阳的产妇!你看,东方地平线那朦胧的曲美,多像仰卧待娩的母亲,那山岭 的起伏,多像胎儿母腹中频频的躁动,那嫣红的霞云,正是母体血汁的皴染,那瑰丽的朝阳,正是呱呱坠地的新的生命,林涛泉鸣,就是它的啼哭!因着这惊心动魄的一瞬,才有了大地的新花和金果!昼夜,从大山启程;朝夕,在大山交替;时光老人的永恒,由大山发轫……流泉是大自然的巨笔,上帝用它书写历史。只要看看坚硬的石谷里,那被柔弱的水流淘洗而成的杳不可测的深潭,你会知道山岭要告诉你什么!“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青山的凝重,让人陶冶心性的沉静,春夏秋冬的演绎,让人感慨生命的倏忽。

古往今来的隐者,都是在山岭的静谧中,体验时光的厚实与庄重,感悟世间浮躁的飘渺与空虚!“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种群可能衍生消失,世事会历经沉浮沧桑,唯有青山永在,清泉长流……在麻雀也难伫足的陡岭,也许保存着远古栈道的石眼;在巍巍绝壁的泉边,也许有沿崖而凿的水渠;在寂静荒芜的深山五洞,也许残存着古舍的颓墙,那跨涧的石拱桥,桥体枯藤贴附,桥面足痕成辙;也许荆棘封道的垅尾,伟岸的石墈,层叠的梯田,旧迹依稀可辨……面对这遥远的印记,你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的敬意,是何时何地何人,在这洪荒之处,进行过胼手胝足的创造,——追思和怀想,就是对先人业绩和精神虔诚的颂扬和褒奖!在峭壁上留下“到此一游”,相对于天荒地老,原不过是无奈和浅薄的自嘲!开拓者无意留名,苍天却为之作记!山间一处林泉,可以想象是孙悟空的花果山和水帘洞;山腰一墩方石,可以想象是张果老月宫斫桂的磨刀石;山坡上一泓碧潭,可以想象是七仙女的沐浴池,她们从这里拖曳长长的纱裙,翩翩降临人间……古老悠久,酿造神话传奇,因着神话传奇,山岭更加寿斑灼灼!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然而,那奇妙的五色石,那化作邓林的手杖,也都采自于青山!我爱在月华如水的静夜,披衣窗前,谛听苍茫的远山,让温馨的夜风,吹送宿鸟蜜巢的梦呓,群星与峰峦的絮语;我也爱在杨柳依依的河岸,凝视蔚蓝的峰岭,看涧流婀娜的身姿,白云与山林的亲昵——那里有芬芳的呼吸,那里有生命的乐章,那里有青春的涌动……面对青山是缘,融入自然是福,山岭之上,是浩渺无垠的精神长空!有容山纳水的辽阔,有阅尽尘世的超越,有峭崖青松的壮丽,有流云飞瀑的潇洒……是胸怀,是意志,是品格,是智慧——青山,是一部荟萃经典的巨著,一部永远解读不完的无字天书!。

我们家还有一样特产,黄豆瓣杂胡椒。是生芽菜的过程中挑出来的不长芽的黄豆粒,有的发芽了,却不再继续长了,因为在水里浸泡过,不能做别的用,就放杂胡椒里,做成的杂胡椒味道口感特好,胜过藕杂胡椒。

“常回家看看”其实它演绎的是一种真实的民情,一种普遍的热望,浸润着天下所有父母儿女倍觉温暖和感动的情愫,家庭是社会的细泡,芸芸众生们的“归家”情结,所体现出来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巨大亲和力与凝聚力的缩影。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乐园村二组大吉岭村级公路旁,有一栋坐北朝南的房屋,住着一位曾从事过28年农村接生员(亦称“接生婆”)的花甲老人,她就是我的亲幺姑钱继翠。时间还得追溯到1969年。当年10月,正值十七岁花一样年纪的幺姑,在贺家坪卫校培训学习两个月。之后,她便与接生员结下不解之缘。开始6年,她担任原大吉岭大队卫生室卫生员。

主要负责土药房和计划生育工作。药房工作做到:小伤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乡。如感冒、头疼等,吃药打针不出队。计划生育工作,要求间隔5年以上,允许生二胎,如间隔期达不到就得罚款,数额为1766元。1975年4月开始,她正式从事漫长的接生之路,一干就是28年,直到2003年10月,因拆区并社,精简人员,便结束了接生员生涯,光荣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她上任伊始,经过了为期一年的医科大学培训学习。当时的培训班在原大吉岭中学举办,由宜昌市、长阳县的医科老师授课,全乐园公社49个小组的卫生员免费参加培训学习。其中,原大吉岭大队共有9个组的卫生员参加。当年,幺姑的办公地点在原大吉岭卫生室,与当赤脚医生的父亲是同事,没有单独的办公桌。当时,她主要负责原大吉岭大队片区的接生工作。

而周边的沙地、响谭园、杜家村等大队,只要有人请,她都是随叫随到,毫不含糊。我好奇地问她,这么多年,您还记得共接生过多少新生儿吗?她沉思片刻后,哈哈笑道:“具体记不清了,也没统计过,大概500多人吧”!她还说,有时是跪地用手接生的。说完,微笑的脸庞带有得意的成就感。我说:“太不容易了”!她笑而不答。当年,她接生时,因条件简陋,交通不便,采用的是一些最原始的土办法和基本的处理方法。

所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材,没有现在的先进,但还算比较齐全,诸如产包布、剪刀、钳子、夹子、缝合针、弯盘、止血钳、脐带线、脐带帽、消毒器械,等等。每接生一个婴儿,仅收2—10元不等的接生费,并且如数上交公社(乡镇)妇幼保健站。她还记得当年收钱人是杨友菊(已退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辛苦一年,却没有工资,主要记工分,一年到头发两百多斤包谷或水谷,就算打发了。后来,条件稍有好转,每年能发500元工资。

那个年代,无论待遇如何,她从不计较,一心扑在工作上。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为了节约药费,她经常和当地男女同事们一道,结伴而行,上山采药。有时我父亲也参加,对她是更好的照顾。她们每次都是早出晚归,中午吃的是随身带的土豆、红薯和高粱、玉米饼子,喝的是山泉,天漆黑以后才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她们采集的药材主要有:三百棒、白山木、头顶一颗珠、女儿红根、见血飞、红皮藤、千年健,等等。

为采到心仪的药材,她们像蜘蛛侠一样,冒着生命危险攀岩走壁,艰难寻找。最危险的时候是悬崖上挖采。有时,爬到险处,无路可走,急得掉眼泪。她们每次采药时,连衣服和皮肤都被挂扯得稀烂。她介绍说,采挖药材,自给自足,是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已故)对她们的要求。

平时,他十分关心计生、接生工作,这也是激励我们好好工作的动力。早年的农村,婴儿出生率高。幺姑经常是走东家,跑西家,忙时每天接生,连抽转。有时遇到难产,得花一两天时间。每次接生,她都是徒步前往,无论是白天黑夜,或炎炎烈日,或倾盆大雨,或冰天雪地,哪怕是深更半夜,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无论手头做什么,只要遇上接生,其他事情一律让步。

她说,一直以来,我把接生的呼声当成命令、当成天职,因为人命关天,不能懈怠。她除接生外,还兼顾卫生宣传和妇幼保健知识的宣传等工作。八十年代末,因丈夫外出做木活,幼小的儿女无人照顾,她经常是背一个、牵一个,边带孩子边接生,风里来雨里去,从未间断。远处,请去接生,往返步行20多公里;近处,大声喊叫,立马赶到。无论远近,都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从未耽误。

至于带病坚持工作,更是习以为常。为了搞好计生、接生工作,她28年如一日,不停地奔忙于土家山水之间,但凡有人烟的地方,都曾留下过她忙碌的身影,聆听过大地的心跳,感受着沁人心脾的泥土清香。在当年,人们经常看见一位身材不高,肩挎绿色小药箱的女人,常年奔忙在接生第一线,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她经常是累并快乐着。我好奇地问她:您接生时,遇到大出血等险情怎么办?她笑着回答:“问得好,肯定有过这样的事”。

她说:“遇到大出血,虽然担惊受怕,但是不能慌,要想尽办法止血,有时能确保母子平安;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就立马请担架,由4人将孕妇抬往大队卫生院抢救,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她还说,有一年我带宜昌的两个实习女学生。有一次,她们一行4人出诊接生。当时,新生婴儿口中有血块,脸色发紫,一开始,怎么都弄不出来。随行的同事覃发菊急得连说“不行了”,这时,她急中生智,连忙用嘴使尽全身力气往外吸,共吸出了五块瘀血,正是这些土办法,却成功地挽救了小生命。

这是她接生生涯中,最揪心、最难忘的一件事。见她饶有兴致,又问她,您还记得第一个接生的婴儿名吗?她说,当然记得,就是你们一组(原三组)的郭先鹏,今年应该42岁了。她接着说,第二个叫韩立兵,只是不知去向。厉害,居然都记得,让人肃然起敬。有时,她在一家给两代人接生,都对她念念不忘。

多年以来,她接生的许多人,纷纷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贡献。她说,我接生的许多孩子很有出息,有不少是靠读书吃饭的,只是绝大多数不记得姓名。对于现在的婴儿出生问题,幺姑认为,如今的小孩更宝贵,大多为独生子女,因此,更注重优生优育,孕期保健和胎教都做得很好,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她又说,我觉得正常分娩比剖腹产好很多,打催产针使用不当风险大,不违背正常分娩规律为好。据她回忆,接生几十年,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特别令人敬佩,在当地传为佳话。

这是她医德品行使然,更是高超娴熟接生技术的充分展示。多年以来,幺姑引以自豪地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亲切地叫她“送子观音”,道不尽的感激话,有的还挽留她喝茶吃饭,等等。而这些人,不是被接生孕妇,就是被接生人,当然,还有不少的病人,以及尊敬她的人。一个人,一辈子能得到如此尊重,足矣。我从小是幺姑看着长大的,也带过不少,对我特别好,彼此感情深。

一直以来,我都记得她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她性格直爽得像个男人,特别好接触和共事,口碑也好。可是,大约十年前,她得了血管炎等疾病,先后三次住院,病情不见好转。目前,她女儿是在读博士生。表妹无疑是家人的骄傲和希望,只是暂时还有一些负担。

因此,幺姑每次住院都不安心,没住几天,就犟着出院,只为少花钱。她的病况,与当年的积劳成疾有着直接关系。她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无私地献给了医疗事业,不愧为“送子观音”称号。她老伴身体也不好,无劳力。儿子在外打工多年,离多聚少。

她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面对困境,经常急得叹长气。她自从失去工作后,没享受过任何待遇,尽管这样,从没向政府开口。反而,在政府偶尔需要她继续协助做有关医疗方面的事情时,比谁都跑得快。 “十一”长假,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迎着秋雨绵绵,回到阔别数月的家乡,迫不及待地看望幺姑。见她病情较重,视力模糊,睡眠不好,行走不便,生活难以自理时。

下放到镇上的老右常年穿一件脏旧的中山装,他对我奶奶极其尊重,总是站稳了再叫大娘,从不像别人匆匆敷衍打招呼。老右把我叫到他的“牛棚”,至今记得他窗台上放个马恩列斯毛的陶瓷小屏风。我偷听过老右哼京戏,不像“提篮小卖拾煤渣”那般流畅,是春水绕松的感觉,柔婉挺拔而又悲凉。

我没有考证过历史上是否有梁祝其人,我更在乎这个故事“编”得好,编出了中国特色的情人故事,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官员、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梁祝二人是真正的“情人”,不在乎二人当时是否结成夫妻。一个是为民的清官,一个是好学的侠女,一个情窦初开,一个清心无邪;一个怅然有所失,一个号恸;一个为民劳死,一个为情欲绝;终于感动天地,达到了“情人”之情的最高峰。据《宣室志》介绍,梁山伯死后,祝黄英台不知,祝英台船嫁马氏之子时(适——此表示祝英台嫁到马家去),忽然狂风大作,船不能进,(梁山伯墓刚好在现在的姚江边),上岸避风,见当地百姓正在祭拜县令梁山伯,她才知道,挚爱的梁兄已死,心痛欲裂,刹那间天崩地裂,雷鸣电闪(越剧中所安排),梁兄之墓裂开,祝英台奋身一跃,与梁山伯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古志介绍,越剧编演,传说揉合,再加上俞丽拿大师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凄美的旋律,仿佛将我带到了故事中恸人的一墓,感人之深,我的十数年前有古风一首以记之:

为了被人诚邀的重视程度也该常常自我陶醉地一醉吧!在李白的一生中,实际上是酒驾驭了李白,李白在努力地超越这种驾驭。与他相伴一生最贴心贴肺、又最离心离德的,只有酒,哪一个具体的人都陪不住他的易感、易伤、易变、易极端的情感。据说因为酒长期对李白的侵蚀,李白的一双儿女都不聪明。在当时,不知人们能不能对这种问题能够正确认识,李白是否能够意识到这种家族的痛苦是因为他长期嗜酒造成的恶果而无限内疚。李白的妻子用现在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很不幸的人。嫁给一个一辈子都飘乎不定、没有定踪的人,嫁给一个在常人眼中不切实际、没有正经职业、谁都不顾而去不断追寻梦想、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这嫁给名气的女人真的很痛苦,何况还有那一对不聪明的儿女。

这是多么兴旺,又多么幸福的一大家人呀! 据介绍,在座的亲人中,有射箭金牌教练,有交通局副局长,有国家公务员,有边防大队长,有医学专家,有计生主任,有人民教师……其素质之高,品位之高,队伍之大。作为一员,我多荣幸!

免责声明:文章《三毛散文摘抄及出处》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三毛散文摘抄及出处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8883.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