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好,在县医院住了几天后老二和媳妇直接把他接到他们家。老二媳妇一辈子没找过事干,当年又不待丈夫喜见,是七公老两口硬摁住牛头强喝水促成了这桩亲事。所以她一辈子对七公敬重有加,对公公吃喝穿戴无微不至
汽车行驶在青藏线上。同车文友,有的在交流文学创作体会,有的在探讨文学理论,还有的在闲聊。我静静地坐在一窗户边,侧身望着窗外,满腹别样心绪。
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有去罗租岭公园了。三个月?半年?反正,去年我是常常光顾罗租岭公园的。
贾家的元、迎、探、惜四姐妹中,前三位皆出于荣府,贾惜春则出于宁府,四姐妹中年龄最小,系贾敬之女,贾珍之胞妹。惜春年幼失恃,其父在外修道,长年不归,惜春从小便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太太极疼爱孙女,见状,索性将惜春接至西府,与西府三个孙女一并放到自己身边,让她们一起读书习字。元春省亲后,惜春便与姊妹们一道住进了大观园。惜春生不逢时,她出生时,贾家已处于颓势。
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惜春,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见证了贾家的快速衰落。贾家辉煌时期,还没有惜春,贾家曾经的鼎盛,于惜春而言,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贾家的四位小姐爱好各一,有趣的是恰好应了“琴棋书画”一成语:元春爱琴,迎春擅棋,探春工诗,惜春通画。元春早早入宫,我们并未见其抚琴,其她三位都或多或少显露过其特长。见过迎春下棋;也见过探春吟诗作对、真迹藏书与文房四宝;惜春的本事,我们则是从老太太那儿知晓的:“我的这个小孙女,是最会画画的。”惜春似乎有着绘画天赋,不见她师从何处,可揣测其造诣颇深。贾母曾命她画《大观园行乐图》,要求她将大观园原样画出来,不但要反映园内的楼台亭阁、山水院落、水榭曲廊、花草鸟兽的宏大场面,还要求将贾家才子佳人一概入画,其场面之大,人物之多,物类之繁,非一般人能为,小小惜春能接此重任,便是非一般功底。惜春也自知任务繁重,便提出要闭门一年,专心作画,以不负众望。老太太十分关心惜春的绘画进展情况,常常敦促,然惜春毕竟年龄小,玩性大,总是画画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春天画到了冬天。老太太急于赏画而不能,便骂她偷懒,却也是实情。为帮助惜春完成好任务,姐妹们纷纷给她出主意,想办法。考虑到画作工程浩大,加之惜春不擅长画人物画,宝钗给惜春出主意,让宝玉找人把当初盖园子时的设计图纸找来,以便准确布局园内各物,再找两个擅长画楼台和画美人的巧匠来指导一番。然而,前八十回里,惜春到底还是未能将那幅画作完成,后来高鹗一厢情愿的打圆场,说是画作完成了,可究竟画得如何,却不为人知。其实,此时的惜春俗心已泯,心不在焉,担如此大任,即便她有目达神通、颖悟绝伦的智商,却未必有食人间烟火的情商,注定了那幅画作难以完成。惜春过早的心许佛门,与其从小受父亲修道影响不无关系,她自幼对参禅问道颇感兴趣,后与禅道修佛之事接触甚多,便渐渐融入出家人世界,使得最终出尘成为必然。在大观园中,除邢岫烟外,与惜春交厚的都是些出家人,她与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就很能玩得来。一次,周瑞家的奉命给姑娘们送花,找了好一阵,才发现惜春正和智能儿一起玩耍。周瑞家的说明原故后,将花给了惜春,惜春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呢,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她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要剃了头,可把花儿戴在哪里呢?”可见,此时的惜春,心中已有笃定的未来。惜春从小缺少爱的抚慰,性情逐渐变得孤僻冷漠,心冷嘴冷是出了名的,一颗出家为尼的种子,从小深植内心。谈及惜春的个性,探春曾有过评语:“她向来的脾气,孤介太过,我们再扭不过她的。”惜春自幼缺少父疼母爱,说来有一哥嫂,却也不管不顾,缺少亲情与关怀的惜春,冷暖在天,寒温自知。虽说很小被老太太接到身边抚养,但毕竟不是亲孙女,况住进大观园后,老太太也管不着了,与姊妹们在一起,尽管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但无人疼爱,内心的孤独,长期无处排解,使之渐渐养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连她的诗里都充溢着木鱼梵音。素日,惜春喜香火,她的卧房紧邻藕香榭,来人尚未走进藕香榭,便能感到一股温香拂面而来。惜春之所以出家,也与贾家污秽不堪的环境关系甚大,其家丑远扬。焦大在一次酒醉后大骂道,“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搅得里外沸沸扬扬。贾琏偷娶尤二姐之后,有意将尤三姐许配给柳湘莲,柳湘莲对宝玉说,这事断乎做不得!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连猫狗都不干净!偏巧,抄检大观园时,惜春的丫头入画却被查出其箱子里除藏有一些金银外,还有一些男人物品,经查明是贾珍赏她哥哥的,放在她这儿保管。命运似乎在有意和惜春开玩笑似的,贾家的污浊之事,惜春想躲都躲不过,想不听也不由己,怎能叫她不难过。按照贾府的规矩,入画犯如此大忌,断定是要被撵出去的。因入画人好,尤氏和奶妈都希望能留下,便纷纷在惜春面前为入画求情,入画也跪地苦苦哀告,凤姐看在惜春面上,也有意放入画一马,可惜春却不通融。她说:“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里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荒唐淫乱的融宁两府,接连不断发生的丑事、怪事,惜春早有耳闻。然而,一小女子又能怎样?她只有尽可能的选择回避。尤氏责怪惜春听到是非议论后不加质问,惜春说:“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哪有寻是非的,成个什么人了———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就这样,惜春决绝地赶走了一同长大、情同姐妹的入画。她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坏了我!”这件事,看似惜春的冷酷无情,实则是她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缺乏生活热情的惜春,根本没有与生活抗争的勇气。对于这个世界,她骨子里是满满的回避与疏离。原以为住进大观园就能保住自己清誉的惜春,不曾想,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事,竟然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的贴身丫环身上,让她与那些肮脏龌龊之事沾染了关系,也就更加坚定了她离开这污秽之地的决心。贾家四位如花似玉的千金小姐,元春虽富贵一时,却被关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最后死得不明不白;迎春胆小懦弱,偏又落在中山狼手上,很快被虐待而亡;探春可谓女中强人,才秀刚毅,可偏又远嫁他乡。三个姐姐的悲惨结局,为惜春心灵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加之眼看着贾府一天天走向败落,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斥着你争我夺的丑恶现象,惜春着实心意灰冷,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人生纵有桃红柳绿、花天酒地又能怎样,到头来还不是好景不长,终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所以,惜春自然要考虑自己未来的归宿,而眼前的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皈依佛门。于是,绝于红尘便成为她的唯一选择。王国维说,惜春是观他人之苦痛而获解脱,唯非常之人为能。惜春的这种解脱,也源于自我了悟,她不甘活在尘世的痛苦之中,故这种解脱是超自然的,对于一个年纪尚小的贵族小姐而言,实在是难能可贵。书中有一首曲子——《虚花悟》,便是惜春的真实内心反应:“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惜春在四大家族的迅速崩溃中,从三位姐姐的不幸遭遇里,“勘破三春景不长”,便看破红尘,她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现实,“独卧青灯古佛旁”,是她所寻觅的另一种精神世界的清静与极乐,这一点,似乎与她那醉心炼丹的父亲一脉相承。可悲的是,贾敬种瓜得瓜,衣钵相传,后继有人。贾府败落后,惜春从栊翠庵出家,便终其余生。斯人已去,至于是皈依佛门,还是“缁衣乞食”,已无讨论必要。我还是相信曹公的安排:“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那美人便是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看上去,惜春的归宿清冷、寂寞,殊不知却胜过流落烟花巷,落了个清白洁净,此乃惜春的初衷,是她必须坚守的原则,也是惜春的聪明之处。从惜春的人生,使我们看到了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一个人童年阶段受到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影响其一生。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如何发展,自幼就给予他(或她)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吧。尽管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家庭的积极影响下成龙成凤,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消极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其人生或多或少会受到负面影响。杀虎口向北有三条路通往和林格尔:一是经内蒙境内二道边村西折、顺山沟上北梁,再折下河沟。沿途有东二铺、茶坊、新店子等村,长30里,简称“和杀路”(和林格尔——杀虎口)。汉代称“定襄道”、隋唐叫“单于道”,明清为贡道、驿道、商道,也叫“旅蒙商道”、“官马御道”。自康熙31年开通,历经300多年而由小变大,由窄变宽,由马驼行人到木铁大车又到如今大小汽车,行龙流水,车轮滚滚,络绎不绝。从维修上说,仅解放后就有四次,成为现在的双向四车道二级公路。杀虎口与和林格尔为最大的驿站。路旁山下有乾隆时石碑立于洞内。
2020年4月4日,正是清明节。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当日上午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2018年8月的那次台风实在太肆虐,把许多树都吹倒了。锯树人权侯起早带晚,忙得不可开交。为了避免争先恐后,他一是优先锯那些砸在房子上的树以化解风险,二是优先锯那些横在路上影响交通的树,你看还懂得根据情况分轻重缓急呢。我打电话催促了几次,他还是保证重点,应接不暇。有一天夜晚收工后,他还特地跑到我老家屋后看了一下,并告诉我说,那泡桐自东南方向朝西北方向倒下,万幸的是没有砸到房屋,只碰到几棵罗汉松。
再说海水:汕尾市海岸线长,辖区主要有红海湾、碣石湾,这里海水纯净透明,蓝得自然,绿得可爱,百看不厌。游客山野闲人007在《汕尾红海湾踏浪记》中写道:“一到海滩,大家就被这美丽的风景所吸引,阳光下,那一片沙滩呈淡淡的金黄色,碧蓝的大海与蔚蓝的天空水天相连,其间点缀着几丛黑色礁石,一波一波的海水漫过,溅起朵朵浪花。辽阔的沙滩上,游人零零散散地在冲浪畅泳、悠闲漫步,享受着阳光,长长的海滩潇洒地舒展开来,延伸出去,被大海拉出一道优美的圆弧线条,透出一种沉静之美。走在那细软轻柔、均匀洁净的细沙上,软软的,暖暖的,一点都不陷脚,令人不由自主地要除去鞋袜的束缚,纯净而透明的海水一卷一卷地漫上沙滩,漫上你的双脚,仿佛在为你抚去旅途的疲惫......”
2006年市图书馆李建华馆长邀请我担任全市中小学“红读”征文评委,我看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亲笔题词:“把张家港市图书馆办成全市人民的大书房”。他当场为我办了一张借书证,小女受益最多。
翠竹青青 徐宝龙 在公园里游览,疲惫或无聊之时,我总喜欢在竹林旁的一具石头上闲坐小憩。尽管附近有精致美观的长椅,舒适地靠在上面,尽可品尝花卉的姹紫嫣红,映得满目生辉;尽管不远处有凉亭高耸于苍翠之上,端坐其间,极目远眺,尽可让居高临下之豪气充盈胸间。而我,却偏偏青睐于竹影之旁,青青之地,似乎这一方幽幽的空间,最适合安置我的身躯和心灵。 在江南的土地上,竹子实乃寻常之物。小时候,我家的房后就有一片小竹林。
春暖花开之时,我常徜徉于其间,或观拱土而出的点点笋尖,沉浸在惊奇的疑惑里;或采一片竹叶,衔在嘴边,咿呜咿呜地吹奏稚嫩的平朴。到了夏天,砍一根竹子,制成水,采几枝竹稍,圈成草帽。几分乐趣,几分潇洒,炎热、寂寞的藩篱在欢声笑语中消失,无影无踪。 童年的梦里,浸染着竹子的色彩。可懵懵懂懂的我,却不知它所隐藏的深沉意蕴。至今想来,常常为曾经的无知浅薄,禁不住暗自窃窃发笑。 竹子太普通了,与杨树、柳树一样固守在广袤的乡野,登不上珍稀的殿堂,引不来惊异的目光。可自古以来,却成了无数文人墨客心灵间的瑰宝,精神居所里不可或缺的清供,赞之颂之。有人封之以“四君子”、“寒岁三友”的美名,彰其清雅澹泊,凌寒傲雪的风范;有人诵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褒扬之词,直白无华,爱竹之情袒露至极。翠竹青青,青的,是那份清雅之韵;亭亭玉立,立的,是那种不屈之性。人以竹为楷为友,自然渐趋竹化,青青挺立于世。 童年,已是回不去了,那片小竹林也早已消失在楼宇的茁壮成长里。不过,在我工作的校园里倒是有竹的。这多少为我寻找曾有的情趣,弥补那份久远的缺憾,提供了现实的凭籍。 竹林位于围墙边,一个不起眼的僻壤之地。闲暇之时,我常常独自在林间的小路上踱步,在噼啪噼啪的缓缓挪动声里,滤去困惑和烦躁的心绪,尽享悠然之趣。两旁的竹子,一竿竿修长挺拔,嫩绿的的躯干上,结节叠叠向上伸延,细柔的枝条缀着青叶潇然轻扬。和风拂来时,一股清香暗然轻浮,顺鼻而入,舒心怡情。在风与竹款舞的绰约里,簌簌的天籁之音轻轻荡漾开来,飘然悦耳。身处幽静之境,不知怎的,我时常仿佛看见那位隐居在辋川河畔的摩诘先生,端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手弹琴弦,口出长啸,头顶一轮明月朗照,身伴翩翩竹影婆娑。这种清幽澄净的环境,超尘脱俗的的神态,如一幅心仪而隽永的美画,常常使眷爱和羡慕成为不辍的反射。 清幽之地,该是读书之处。一卷在手,青青相伴,神驰古今,遨游千里,览遍天下奇观,阅尽人间沧桑,那是何等自在自得啊。可我,却享不了这份雅兴,聚不了精,会不了神,甚至恍惚起来。这该是竹子惹的。迷茫之时,我的脑海里常常会生发出些奇怪的疑惑来。竹固守于乡野,整天摇摇曳曳,潇潇洒洒,全然没有博取名声的念想,可为什么却能名声斐然?古老的《诗经》中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经典的《兰亭序》有“茂林修竹”的字形,李白有“青梅竹马”的童真逍遥,苏轼有“竹杖芒鞋”的洒脱自在,“竹林七贤”吟啸在竹林,“竹溪六逸”寄兴于竹林,《竹枝曲》里竹风悠扬。竹一生绿色,绝无显妖争艳之嫌,可为什么会博得青睐之情,赞美之词?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怪异和狂傲闻名于世,却一生拜倒在竹林之下。他视竹为天下之大美,不懈于种竹、画竹、咏竹。一幅《竹石》图,展现着咬定千年苍翠不放松的情愫;两行归野诗,“写取一枝青瘦竹,清风江上作渔竿”,不随污俗,清气横贯。古人说,君子无所争。也许正是“端居无俗情”的质朴之性,与世无争的君子风度,使竹子赢得了不朽名声和大美之誉。 竹林之下,是可以读书的。但倘若要是读些功利之书,那就如竹子开着红花斗奇争艳一样,有点不着调了。明代道家隐士洪应明编有一本名为《菜根谭》的书,书中说“读易松下,读经竹下”。看来,读书之地也是有讲究的。我等凡俗之辈,做不到物我两忘,竹下读书实属牵强。也许,翠竹有点清高,难与陋俗之气苟合,唯与清雅之气相伴融融。我去过道教的发祥地,终南山上的楼观台。那里山竹比肩叠迹,密密匝匝,铺天盖地,蔚然若无垠海域;那里缭绕,木鱼声笃笃,诵经声囔囔,清风徐拂。据说,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挟东来紫气,曾来来此地谪居。这里常年云雾绕绕,山顶若隐若现,让他产生无限的遐想,以为这自然的缥缈之地,高远之境,是修身问道的理想之所。在竹风柔曼之时,竹影曳曳之下,他不仅能潜心读书,而且还写出了那足以名扬天下,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道德经》。看着层峦叠嶂的山峰,仙气腾腾的幽谷,心驰神往之时,我不免为翠竹的神奇玄妙,顿生出不尽的崇敬之情来。 住在城市的喧嚣里,“居有竹”已是可想不可得的奢望。出于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几年前,我从花鸟市场买回了一盆文竹。在我看来,文竹也是竹。十几枝纤细的竹竿,挤挤挨挨挺立在青花瓷盆里,头顶着细小羽薄的丛丛绿叶,恰似微型竹林图景。稍有风吹,枝颤叶动,便显婀娜翩翩之姿,摩窸窸窣窣之音,实有竹之丰韵。文竹置于案前,一抹绿色映在眼帘,漾在心头,自然有“相看两不厌”之感。我时常好奇地凝目注视它,极力想从季节的转换中找它的变化来。可除了对它有长高的模糊感觉外,什么也没得到。这倒也好,免得我为“一岁一枯荣”悲喜起落纠结了。 我家楼下墙边,有几株凤仙花。一到秋天,嫩绿的茎叶间就会爆出许多花来,有火红的,有粉红的,还有紫色的,绚丽灿烂,光彩夺目。那些爱美的小姑娘,时常围在花边,专门采摘红花的花瓣,搓染指甲。凤仙之花,可谓红级一时。可寒风一起,风光顿逝,只留下残茎败叶,一片苍凉。 我也养过水仙。冰天雪地的季节,水仙花开了,金黄色的花蕊,洁白如雪的花瓣,宛如蛰伏在绿丛中的一尾尾彩蝶。清香也弥漫开来,似有一种“含香体素欲倾城”的气势。因此,有人称它为“凌波仙子”,“岁朝清供”的珍品,赞它“不许淤泥侵皓素”的品格和“不怕晓寒侵”的精神。可一个月一过,就风景就不再了。精致的瓷盆里,如稻草似的枯叶散乱地斜横在鹅卵石上,残落的花瓣在浅水间沉浮,一片萧瑟笼罩。看了,不免使人歔欷不已。而竹,虽无璀璨之时,却能长守恒久之绿。在平平淡淡的的守望里,无欲无求,无悲无喜。这也许是竹的哲学,也许也是让人趋之若鹜的境界。 如今,竹少了,花多了。清幽之气已拂不去芬芳之郁香。那些曾经徘徊于竹林间的清晰的身影,已成远去的朦胧;那些曾经鲜嫩的咏竹之情,已在古典中渐渐泛黄。花太艳丽了,花太迷人了。在万紫千红的的诱惑下,不知谁还会走向僻静的竹径,用心依伴那份青绿? 竹影下沉湎竹的我,在春天的阳光下,已褪去了摘叶作笛的童趣,忘却了曾经在冷寂小路上走来走去的心事。在竹的气息里闲坐,总觉得那不可触摸的滋味来自生命的清香。用竹的心态看竹,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平淡的舒坦自得。也许,正是这份感觉与我愚钝的秉性有着高度契合,因此,我总喜欢与竹亲近,与竹为伴。请“老吾老及人之老”,不要嫌弃他们坐公交车去买菜占了你上班的位置,因为他们节俭了一辈子,现在养老金也不高;不要呵斥他们跳广场舞音乐声放得太大影响了你周末睡懒觉,温和地提醒他们就行了;更不要因为极个别老年人碰瓷,而恶毒地说现在的老年人是变老了的坏人,因为文革中打砸抢份子只是极少数。就如现在的犯杀人犯很多是年轻人,但不能说坏人是年轻人,这是同样的道理。
免责声明:文章《亲情抒情散文600字》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 上一篇: 亲情叙事散文600字
- 下一篇: 亲情散文600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