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赵县城南,抄过麦田小路,我们便到了桥前。只见湛蓝的河水从桥下流淌,河边长了许多树木,桥上偶有行人和马车通过,可观桥者只有我们父儿俩。
六大要素,我们不仅要“纵情山水,瞻仰古迹” ,也要“感悟自然,开启智慧” ,还要“品味美食,乐享生活”。我以为,旅游中最美妙的事情,便是舌尖上的享受,吃到当地特色美食,领略饮食文化魅力。来到著名的旅游城市宁夏中卫市,入住物华天阅酒店,已经下午六点过,正是晚餐时间。团长二哥亲自侦察,全团率兴来到入住酒店旁的茂森三江酒楼。二哥这次带了邛崃的“五粮液”,上桌一瓶,喝者平分。吴老庚拿来曾俊为这次旅行特制的开胃泡蒜和下饭菌酱,这两样菜成为整个旅途中餐桌上的第一道必备菜,大受欢迎。知道宁夏拥有“塞上江南”美誉,美景美食多。但茂森三江酒楼菜品的特色,却还是超出了我的想像。酒楼的“茂林酱骨头”
我们一定要从内心里感触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自己所要表述的是承担历史的责任,而阅历为你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只是通过细节的描述来把具体的问题感性化,具体化。
当年,我们工区10几号人,居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道工区。租住的是破旧房屋,我和三位老职工住的还是曾经的猪圈屋。吃的是堰塘水,经常停电,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在如此环境下,张工长要带领一班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行车安全,实属不易。
到了寒山寺,才知道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约五公里铁岭关下的枫桥镇,它创建于南朝梁朝的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至今己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始建时名为“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50年)寒山子曾住持于此,遂改名寒山寺。宋太平兴国(公元976-983年)初,节度使孙承佑曾在寺内建七级宝塔,到元朝末年,社会处于兵荒马乱的战火环境,寒山寺寺塔均毁于战火。明朝建立后,寒山寺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年)重建,至清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再度毁于战火,宣统2年(公元1910年)又修复,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寒山寺已是几度重建,而非当年的原建筑。作为古代的寺庙,寒山寺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胜地,当然也不乏进香朝圣者。而大凡进寺庙者,不管是进香的,还是参观的,大都先到大雄宝殿,参观寺庙者,是要观赏寺庙的主建筑大雄宝殿及其内部精美的佛像造型,而进香者更是要先到大雄宝殿适当虔诚地献上他们的诚心。但到寒山寺的人们却先要去看那钟楼,这也许是受“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影响吧!现在寒山寺钟楼里悬挂的那口大钟,乃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所铸,原来明代所铸的大钟,或说流落海外,或说已销融为炮,反正已经丢失。月落乌啼,千年风霜,故地已非旧原貌,现在钟楼里悬挂的大钟虽然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却非原物,山寺与它的大钟经历史的更叠,已面目全非,而张继连同他的《枫桥夜泊》却仍然被人们传颂不衰,寒山寺和它的钟楼钟声也因此更加闻名于世。
深居大山间,浓郁难离情。几十年如一日,范自庭及家人用坚定的信念守望着家乡,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家园,始终与山水、与草木、与动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道靓丽风景。今后,随着山下新家的建成搬迁,他们将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不舍,离开曾经养育他们的黄土地和熟悉的老屋。然而,无论他们居住在哪里,走到哪里,都走不出大花田这块心田,割舍不断家乡的情结,都将永远与它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令人欣慰的是,范自庭的儿子范安春坚定地说,即使今后我们搬家了,我仍然要负责管护好大花田的一草一木。这就是未来大花田的坚守者。衷心祝福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这里的人们生活更美好!
独来独往的人中,也有不同样的性格,也有优点,有缺点。但独来独往的人不是怪物,独来独往并不是缺点。我就是一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我喜欢“君子之交淡若水”,从来不喜欢和生人交往,也不喜欢和熟人吃吃喝喝;不喜欢互相捧场,不喜欢吹吹拍拍,也不喜欢混迹于社交场合。但是,我从来都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至于别人怎么看我,管他的呢!
父母,那是老屋的魂,魂牵梦萦的地方。那些不知道敬重父母的人,永远不会有事业的兴旺,也不会有长足的幸福。
“嗟来之食”也是我在小学学的课文,那个课文只是个断章,说到“不食嗟来之食”的汉子“终不食而死”。完整的故事是:“嗟”的黔敖(人名)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人的青春时代是美好的,因为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大学梦、爱情梦、明星梦、出国梦…,色彩斑斓的梦,描出了一卷生活的画,织就了一幅前程的锦,也搭建了一座通向未来的桥。人生因此而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动力,也有了诗意。诗人形容十六岁是人生的花季,那么多彩的梦就是人生的花,有花才有果,有梦想才有成功。
后来的日子,每每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用侯爷的话问自己,“就是个村长,不说出八路粮食藏在什么地方,绑在树上烧死,顶住了不?就是个交通员,弄到宪兵队,严刑拷打,扛住了不?”问完我的心就会平静许多,心情敞亮的就像干过坏事后的“一傻”。“吾日三省吾身”是圣人的智慧,秦王嬴政,你忘了秦国世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是英雄的自问,常问不惑,常问不忘。
免责声明:文章《仿写花之歌第六段》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