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为什么能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你觉的这是一篇散文还是小说?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序言。
其诗如下: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和诗歌两种文体。
其《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学习《桃花源诗》,对于诗人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其散文《桃花源记》,主要描写的是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重点提示:诗是以诗人为主人公,散文是以渔人为主人公。)
在《桃花源记》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描绘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虽然这个社会是与世隔绝的,但是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却是过着自给自足的,不必为生计终日操劳,而且即没有各种苛捐杂税,又没有世事的纷乱,更没有战争灾害的袭扰。虽然这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是作者通过主观的抒情和客观的叙事描绘出一个美好的生活境界,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民要求安定生活的愿望。同时,它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寄托空想的消极态度。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生活的时代,处于我国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对东晋时的腐朽统治集团的政治腐败极为不满,所以在《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均隐寓着其不满和愤慨之情。
(文中部分资料参考自网络)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将桃花源的美景描绘出来?
死后之前上网查了资料有人说桃花源是存在的,不过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而是一片坟场。文章所描绘的其实是人死后的世界。文章多次有伏笔,在描写这个地方的时候用了“阡”这个词,阡在东晋的时候是描写坟场的。其次是桃园,这里有大片的桃树,桃树是种在死去亲人的坟地附近的。文章的结尾写到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刘子骥是一个隐世,他也向往桃花源,后来病死,就没人找了,我觉着这说明刘子骥其实已经找到了那个地方,只是是通过死亡的方式。这也是陶渊明告诉大家的,渔人可能就是陶渊明自己的化身,他渴望一片安宁幸福之地,但是世界上没有。这里就和初中老师讲的差不多,但后面的意思初中老师没有涉及。即只有人死了以后才算彻底和世界划清了界限,才算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陶渊明在结尾处多写了个刘子骥。这个是从网上看到的一个版本,我觉得理解起来比较合理。
- 上一篇: 鲁迅散文创作的背景-鲁迅,风筝,的写作背景?
- 下一篇: 鲁迅散文初中-初三学过鲁迅的散文有哪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