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大全正文

汪曾祺的散文的艺术特色-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符韵散文网 诗歌大全 2020-12-01 03:58:37 364 0

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 该书描写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作品同时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 小说《大淖纪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大淖记事》给人的教益,主要不在它的题材本身。作者不是诱惑读者去猎取特异的世态风俗,也不只是让人陶醉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透过题材的表皮,读者获得了一种启示: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它触及到一个虽不是永恒,却决不是一个短时期就消逝的问题。《大淖记事》里的故事早成过去了。它所涉及的问题却仍在困扰着现代人的心。作者从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里,看到了某种闪亮的东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淖记事》对生活矛盾的回答,不是悲泣,不是绝望,它具有一种向上的自信,一种健康的力。这种对生活的态度,也许逾越了题材本身的范围,散射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面对现实世界的一切矛盾。 这种向上的自信和健康的力从作品描写的生活里透射出来。但作品在风格上,却不以粗犷见长,秀丽才是它的本色。刚健的灵魂装在秀美的躯壳里。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是《大淖记事》的独特格调。 通篇是风俗画的连缀。作者对社会风俗的熟悉、了解,写来如探囊取物,不见任何杜撰的痕迹。娓娓叙来,如数家珍。三教九流,人情世态,观察得细致入微,毫发毕现。保安队捕匪过街,锡匠们唱“香火戏”与挑担游行、顶香请愿,媳妇们在大淖里洗澡……,使人应接不暇。作者写风俗,并非全般实录,他有选择。虽不是美化,却是诗化了。作者从民风民俗里,别具只眼地提取出“诗”来。一切都那么情趣浓郁,诗意盎然。 大淖记事》调子轻快,但不轻佻。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类似的题材,类似的写法。但那些作品大都带有一种感伤。《大淖记事》洗去了这种感伤。感伤并非一定不好。那时的作者,身处那个时代,没法不感伤。黑暗的压力太重,他们看不到足以使人自信的东西。这种秀丽的格调,取决于作者诗人的眼力,也取决于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读作者的小说,你会为他的文字的魔力所倾倒。句子短峭,很朴实,象在水里洗过,新鲜、纯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每句拆开来看,实在很平常,没有华美藻的堆砌,也没有格言的锻炼。但合起来,却神气全出。一句句向前推移,意象一层层荡漾开去,构成形象鲜明神气凸现的意境。

汪曾祺的散文风格是什么?

汪曾祺受的散文优美、淡雅、朴实、精炼。 第一个特点,汪曾祺的语言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

总体而言,汪曾祺的小说在结构、语言及叙述方式上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感谢邀请,我是顾南安。因为读过一些汪曾祺的作品,自认为是他的粉丝,借此机会谈谈我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欢迎随时和我交流。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过编辑,写过剧本,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散文、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小说的特点

汪曾祺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也受到过各种不公正的待遇,虽然如此,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他的文章也是这样,充满了幽默、生动的词句,反映出他乐观积极与淡泊的人生态度。虽然他也曾经历过很多难熬的日子,但他却努力让文字在尘埃里开了花。通过阅读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作品,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直白简洁,接地气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技巧,只是将一件事,直白简单地,用几近质朴的话语讲出来。比如《受戒》的开头,简短得不能再简短:“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给整个小说定下了一个平实的基调。

二、没有激烈情节,散文化

读汪曾祺的小说,不刻意去看的话,小说强调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等并不明显,自然,也就没有十分明显的矛盾冲突和激烈情节。这可能与汪曾祺师从沈从文有关,包括沈从文的《边城》,其实也跟汪曾祺的小说作品类似,有很多记叙和白描,偏向散文化。

三、富有地方特色,吸引人

其实包括汪曾祺的散文在内,他的文学作品都极富地方特色,能用恰到好处的方言(口语)以及人情风俗的准确描写,让人能从中感受到异地风情的吸引,或者是本地风情民俗的认同,字里行间氤氲着世俗人生的烟火气息。

四、童年土地,更能引发共鸣

从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小说来看,他大多写的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生活,这些所见所闻是他再熟悉不过的,自然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悠然和自得。而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了童真、美好、清澈,汪曾祺的文字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恰恰是读者们都能“嗅得到”的美好回忆。

当然,不同的读者会从汪曾祺的小说和其它作品里,读出了其它的感受。这些都是汪曾祺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收获,值得我们好好收藏。

最后的话

我最初开始读汪曾祺的作品,是因为得知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在一种好奇感的支配下,去读了他的作品,顺便还欣赏了一些他的画作。从那会开始,就开始深深迷恋上他的文字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氛围和美感。

家里的书架上,至今放着他的作品集《人间草木》《人间有戏》《人间滋味》《人间有味》《汪曾祺文与画》等作品,闲时总会拿起来翻阅几页,那一刻,心头是宁静平和、悠然自在的。希望屏幕前的你,有空也读读他的作品。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少有世俗之气,散文如此,小说亦如此。


读他的第一篇散文是《葡萄月令》,那种空灵的感觉给人印象深刻,明明是打药、施肥这些看似很寻常的农活,在他笔下却自然而然的优美,读之如画


完整看过的散文集是《逝水》,优美淡雅的感觉与《葡萄月令》相似,中间大多数文字倒是简单自然得让人读了不禁点头微笑,像写高邮的咸鸭蛋、写西南联大的小水萝卜……完全放松自在的行文让人叹服


话说回来倒是觉得他的小说很有散文的味道,《受戒》最为典型,反正都脱不了那种淡淡的优雅,有点沈从文的感觉呢


个人对他的散文特点感觉就是这样,其他官方一点的简介网上多的是,搜索一下即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117479.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