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散文精选正文

优美散文摘抄600字左右

符韵散文网 散文精选 2020-10-02 22:34:08 2571 0

姑娘将我领进候机室,要将我交给里面的工作人员。只见老远迎上来一位姑娘,姑娘笑得很灿烂:"您就是去西安的客人吧?"我边点头边答道:"是。"姑娘笑着说:"您的飞机就在外面,请您稍等,我马上来送您上飞机。"姑娘说完,将我安顿在一座位上坐好,然后走到登机口的玻璃门前看了一眼外面停机坪,转回来带我走出了候机室。

转眼母亲去世已经六年了,六年来,每每想起母亲就有一阵愧意浮上心头,总感觉母亲不该走的那么急,以她的身体状态和开朗性格,本应是长寿之像,怎能一病上身便撒手人寰,让我唏嘘不已。

每天每天,清晨的时候,我都会满怀欣喜地与初阳道早安,然后沿路步行。

我往窗口望去,窗前的白杨树正好撑着一轮圆月,月光洒满我的窗台。我望了望月亮,轻轻地咳了两声作为时间上的缓冲。然后一句接一句的朗读起来:

曹尚书一听,很惊奇。他说:“这小孩正是借我家的竹山和藏书做的对联。”于是吩咐管家,明天找几个人把竹山上的竹子全部砍掉,看那小孩怎么对!

刘备,是个从平民升格为英雄的人物。他虽为汉室宗亲,但是却因父亲早逝,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与母亲贩鞋织席为业,成为地道的平民。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靠仁义结识了许多朋友,为他从一介平民变成英雄打下基础。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虽智谋不及诸葛亮,忠义不及关羽、勇猛不及张飞、武艺不及赵云,却能让这些人为已所用,形成他帝王基业的中坚力量。由于识人用人、仁德宽厚、折而不挠,终成帝业。《三国志》里有“先主传”,《三国志·先主传》评价他“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父亲种植的一亩多地的地瓜,刨出来能换300多块钱。但他不舍得卖,觉得地瓜还在长,不到收获的时候。直到霜降来临,地瓜秧打蔫了,他才一墩一墩地刨出来。望着一垄垄摆放整齐、红黄相间、个头均匀的地瓜,他就满意地笑,额头上又添了几道皱纹。

在队列值班室,作为值班通信员,我与局里所有干部都有过多次值班搭档,他们在我的心里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有一次,我与财务处的余仁芳助理值班,晚饭后,他从家里带了一碗满满的猪肉饭回来给我吃。部队食堂是没有猪肉饭的,我也不知道他家属怎么会像我老家一样做这种饭。余助理是江苏镇江人,同我算是半个老乡。想想,大概江浙因地缘关系饮食有类同吧。这碗猪肉饭上面还有厚厚的几片肥肉,随着鸟鸟升腾的热气,一股猪肉的纯香扑鼻而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部队陆勤伙食费也不高,记得每人每天只有六毛多。我在食堂吃,肉微乎其微。看着眼前黄橙橙的猪肉,我大快朵颐,在风卷残云中把一碗猪肉饭吞进了肚子里。吃饱后,从喉咙里涌出的气味还是绵绵的肉香!

走在街上,我感到有些凉意,以为这里冬天很冷,不适合居住,便问一位戴着白帽摆着摊的老人:“您好!请问这里气候如何?你们住得开心吗?”可他眼睛一亮,回答说:“很开心!气候很好!冬暖夏凉!”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唐 · 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历史的洪流卷走了悠悠岁月,而那些不朽的历史故事却遗留在了滩涂,任人们捡拾品读。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长安沦陷的前一个月,杜甫被迫离开了客居十载的长安。之后,四年流徙,穷困潦倒,几经辗转,来到了成都,离开了那兵戈扰攘、动荡不安之地。

到成都后不久,在朋友的资助下,杜甫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筑起了一座并不坚固的茅草堂。几年流浪,居无定所,在这里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人们称之为“杜甫草堂”。在成都的日子里,杜甫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虽然日子过得仍很艰辛,但不再颠沛流离,家眷也安顿下来,一家人的心情便逐渐好了起来。看着这所茅草屋,尽管低矮潮湿,面积不大,四面透风,但却有家的温暖,一家人十分珍惜眼前的一切。

草堂建于这年的春季。成都的春天,春风和煦,草长莺飞,门外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就像少女纤柔的身姿,杜甫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咏出了“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的诗句。生活安顿好之后,这期间,杜甫写了不少诗,大多是叙述其闲散生活的内容,《绝句漫兴九首》就是其中之一。在《绝句漫兴九首·其三》中,诗人把自己的草堂写得栩栩如生:草堂盖好后,燕子纷纷来草堂做客,在草堂里筑起了小巢。燕子一会儿飞进来,一会儿飞出去,衔来筑巢的泥掉在了诗人的书上、琴上,甚至主人的衣被上,弄得脏兮兮的。

它们在屋前屋后不停地飞来飞去地捕食虫子,不小心也会常碰着其主人。多么形象而又生动的画面啊!一幅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图景,被诗人刻画得细腻传神,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景中含情,似乎全然没有了漂泊困顿、烦扰凄然的情态,反而透溢出诗人对得之不易的安定生活的无比喜悦之情。成都是一个多风多雨的地方,逢大雨倾盆时,简易的茅草屋便会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第二年的八月,一场狂风暴雨不期而至,狂风肆虐,将屋顶上的茅草一层层卷走,远处的河塘边,树枝上,到处都是散落的茅草。杜甫想去拾回来,重新铺盖在屋顶上挡雨,可南村的一群儿童却抢在诗人之前,将那些茅草抱了回去,杜甫喊了半天,可那些儿童就当没听见似的,气得杜甫望而叹息。

秋天到了,秋雨绵绵,这是杜甫比较难熬的季节,外面的雨不停地下,茅草屋里几乎没有一点干燥之地。夜晚来临,妻儿盖着潮湿的被子,冷得蜷缩着身体。目睹此景,杜甫满腹心酸,便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多么向往那些坚如磐石的高楼大厦啊,什么风雨也不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看似描写杜甫草堂经历风雨的情景,实则记录了杜甫晚年的一种生活状态。

这一年,杜甫已届“知天命”之年。不管怎么说,杜甫在成都的这一段时光是快乐的,尽管因安史之乱而暂避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后,杜甫携家眷又回到了草堂。此时的杜甫,心情比较好,写下了许多赞美大自然的诗。其中包括“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说的是早春的一个早晨,诗人站在草堂外面,举目四望,目之所及处,春天的景色明媚秀丽,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枝头鸣叫,白鹭在空中自由翱翔,极目远眺,还能看到西岭山的积雪,河边还停泊着远来的船只。这首绝句是写他门前的景致,一股浓浓的早春的气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在春景的诱惑下,诗人信步走了出来,路过邻居黄四娘家时,只见小路两旁,鲜花盛开,彩蝶飞舞,令诗人流连,不肯离去。于是,吟出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一经典绝句。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人们称之为“老杜”。作为一代诗圣,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和许多孩子一样,杜甫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古代,文人雅士大多都爱出游,杜甫也未例外,十九岁时便出游,二十四岁参加进士考试落第。直到四十四岁那年,为了生计,杜甫只好接受朝廷给予的一个小官职,收入微博,不足以养家,孩子们长时间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同年十一月省家,杜甫刚到家门口就听见了屋里的哭泣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五十八岁那年,由于时局动荡,杜甫又再度流亡。在回老家的途中,他五天无食可进,终在一条回往老家的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一位伟大的诗人最终还是在漂泊中结束了一生。

杜甫所处的封建统治阶级时代,诗人只是一种清客,一种点缀,纵然其才高八斗,但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他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历史的烽烟早已熄灭,刀光剑影的岁月早已尘埃落定,然而那些被历史浪花淘尽的伟大诗人,遗韵尚存,那些沉淀千年后的词章,如今依然生动婉转,成为不朽的千古绝响。

它们默默无闻,顽强地生长,艰难地孕育。严寒冰雪侵袭着它们,烈日毒焰炙烤着它们,风雨雷电揉搡着它们。它们不甘于自然的苛刻,依旧在千沟万壑间,擎起生命的旗帜,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漫长的岁月中,没有人给他浇过一滴水,撒过一粒肥。而无尽的苦难磨折,却造就了它们刚直不阿的品性,宁折不弯的傲骨。对命运,它从无怨尤,坦坦荡荡地挺立在山中,笑对一切,蔑视一切。对朋友,它甘愿燃为灰烬,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

免责声明:文章《优美散文摘抄600字左右》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优美散文摘抄600字左右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9015.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