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最火爆的时候,小麦想借钱翻本。我一口回绝:“炒股不行,救命可以。”这样生硬的拒绝让小麦大半年没有理我。从别的朋友那里,才明白这话伤她太深。后来,小麦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装修拖了太久的新居,准备从父母家搬出来独立生活。我毫不犹豫地借钱相助。但是在装修还贷财务吃紧的情况下,小麦在微信里屡屡秀新衣、美食、旅游,只字不提还钱。虽然我没有让她写借条,但她一直没主动提及还款时间,我已经隐隐觉得彼此处事标准的差异。我喜欢亲兄弟明算账,保持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小麦喜欢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亲朋密友中互相帮衬。我突然发现这种思维差异,让我们双方的关注点、兴趣点不再聚焦。没有优劣高低,只是渐渐话不投机。乔迁新居的时候,我挑了半人高的艺术花瓶去庆贺。一进门,小麦大叫:“这么难看,你拿回去,我不要!”我进退两难,讪讪地笑。
酒足饭饱之后,我趁机帮他们拍全家福,遗憾主人休息空缺,好在之前偷拍了几张。拍完合影,又随意拍,直到满意为止。对他们来说,这是难得的纪念。
2009年秋,女儿进入初中就读,当时我妻重病动了手术,在家休假一年多。尽管学校离家很近,女儿还是选择了住校,节假日她乘公交车回家。以便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她妈。在家里,除了完成自己的作业,她还积极主动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陪妈妈散步、帮妈妈梳头、按摩、敲背、洗衣服等。我多次噙着眼泪对女儿说:“像你这么大的孩子理应是爸爸妈妈照顾你,现在非但帮不上你的忙,还要倒过来让你分担家里的重任。真是难为你了。”
著名的海口湾一号小区就坐落在海岸边上。一色的连排别墅,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灯光斑斓,矮篱环绕,显得神秘而又祥和。在小区的外面,有一条长长的海鲜酒吧。客人都是一、二个人一桌,最多也就是三、四个人一桌。但他们都不吵闹,或在静静地听歌手演唱,或在优雅的品尝海鲜,或在轻轻地倾诉着爱情。酒吧里灯火阑珊,天上人间,虚幻缥缈,既温馨又浪漫。
前些年,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去了叶家鑫安居异乡的家,他们夫妻俩热情招待了老师。老师很开心地告诉我:“叶家鑫两口子都很出色,工作干得很好!”
我爱你中国。这是儿子对母亲的亲切呼唤;这是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是儿子对饱经风霜母亲的疼爱!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覃祥官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家住莽莽苍苍的鄂西深山杜家村,离我们家仅2公里之遥,只是迄今为止,都没去过。覃祥官的传奇人生,源于农村合作医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从一名农村赤脚医生,走上副厅长的领导岗位,然后,又辞官还乡行医,直至退休。他是中国合作医疗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他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光环。诸如受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委员会委员,县委常委、宜昌地委委员、政协委员,第四届省人大代表,等等。同时,他还出访过日本和菲律宾,参加“外交活动”。当年,他名扬天下,尤其进入八、九十年代,报道力度更大,让人应接不暇,据我所知,长阳老乡、资深记者胡振东当数第一人。他从1999年开始报道,共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发文500多篇,被誉为“宣传合作医疗之父的专业户”。在覃祥官离开我们11年之久的2019年7月17日和8月8日,央视“朝闻天下”“新闻联播”先后播出“新中国的第一”:湖北乐园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没想到视频中站着切药的是我父亲年轻时的身影。如今,重提覃祥官,源于对他的怀念和敬佩,同时,也想披露父亲心中的覃祥官是怎样一个人。父亲和他不仅是同龄人,而且还是同乡、同事,是相处一生的老伙计。我想,父亲对他的评价,既有分量又有说服力,出于好奇,一直想知道。前年春节,回老家过年,特意拟好提纲,面对面与父亲深度对话,了解他和覃祥官鲜为人知的故事。只是难为了父亲,毕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个把小时的对话,让他有些疲惫。感谢父亲了却我的心愿。因时间关系,耽误了动笔。通过对父亲刨根问底、穷追不舍地提问,总算弄清楚父亲亲切称呼的官医生是这样一个人。执着追求终不悔。据父亲回忆,他生于1933年9月,大父亲3岁。他俩因同乡相识,因从医结缘。他办起事来,常常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1968年8月,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卫生室”正式挂牌。合作医疗的好处是: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村里在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平提取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老痼疾病要常年吃药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吃药不要钱。同时,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为特点,村卫生室和村民小组土药房都开辟药园,种植大量中草药。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体现“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的好处,解决了百姓寻医求药难如登天的难题。他俩从1969年开始打交道,相互学习,探讨医术,救死扶伤。当年,位于地势偏远,山大人稀,云雾缭绕的贫穷落后的大山深处,土方土法,土医土药土医生,以及“一根针一把草,百病能治好”的顺口溜,都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不影响他们寻医问药,服务百姓。一开始,他俩虽说各自在杜家村和大吉岭卫生室工作,但是沟通和交流没有距离,平时,除联手行医治病外,还利用开会、学习等时机,如饥食渴地探讨医术,取长补短,为治病除魔积累经验。在往后的岁月里,无论他们身居何处,一直保持着往来。我饶有兴致的问父亲,您最佩服官医生什么?他沉思片刻,捋着胡须说道:“最佩服他头脑活,点子多,还有办事认真,服务热情”。同时,补充道:“他的好思想、好学风、好作风,尤其值得年轻一代的医生们学习”。说完这些,略显激动。言简意赅的话语,刻画出主人公朴实而高大的形象。救死扶伤仁者心。他极力推行合作医疗,只为救病人于水火之中。他认真履行医生的天职,想方设法“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好奇的问父亲,官医生的医术咋样?他说:“当然好,我们经常探讨救人的最佳良方,抢救过不少生命。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办了合作医疗”。他还说,当年,官医生还救过你婆婆的命。母亲在世时,也曾提起过。那时,我才几个月大,婆婆还抱过我。想当年,一开始他没有工资记工分,后来每月也才25元工资,却浑身是劲。最让他们感到骄傲的是,当年接待了全国29个省市的领导前来参观学习。大约七十年代末,官医生与父亲携手为家住杜家村枫香树的黄学章的儿子治病。当时,患者得了急性肺炎,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经过他们三天三夜的全力抢救,硬是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官医生看重医德医术,因此收徒弟不多,李兴成是最得意的“大徒弟”,也是最信赖的“接班人”。几年前,加过微信。据父亲回忆,1969年,官医生在杜家村卫生室当负责人时,他看病,兴成抓药,配合默契。后来,兴成医生也开始看病,接过师傅的接力棒,成为杜家村卫生室的新“掌门人”,行医数十年。淡泊名利一身轻。1977年,他破格提拔到省卫生厅任副厅长后,觉得离老百姓远了,成天坐在舒适安逸的办公室里很不自在。于是,仅工作了约三个月,强烈的使命感终于促使他辞官回山,重操旧业。这种超出常规的做法,众人不理解。而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名利看得很淡,一心只想行医看病,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他跟家人和老百姓在一起,心里最踏实。其他的对他来讲都是浮云。父亲介绍说,官医生为人谦和厚道,不适应官场,但他喜欢与人分享快乐。1974年,他荣幸地随同国务院出访日本时,特意购买了小型收音机。回国后,他作报告时,介绍外事活动,分享洋玩意儿,乡亲们瞪大眼睛看稀奇。此事,我依稀记得。八十年代初期,合作医疗制度因“一刀切”而陷入低谷,官医生也因此被免去副厅长职务,几经周折后,享受副县级待遇。从此,他的人生每况愈下,而他心态平和,坦然面对。晚年归隐的官医生不愿歇下来,总爱使些小单方,为邻里乡亲医些小病小恙,或到乡卫生院,与老同事聊天叙旧,同时,还经常为乐园的卫生事业跑腿造福,乐此不疲。吃苦耐劳心中乐。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药物紧缺,他经常组织医务人员结伴而行,穿草鞋,戴草帽,背锄头,全副武装,上山采药。每次都是早出晚归,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没带吃的就饿肚子。为了采到心仪的药材,他们踏遍家乡了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像蜘蛛侠一样,攀爬于悬崖峭壁,崇山峻岭;无论地势多么危险,都要冒险到达;有时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药材,急得直跺脚。他们挖采的主要药材有:三百棒、头顶一颗珠、女儿红根、见血飞等珍贵药材。他身材较胖,爬山吃力,气喘不赢,咬牙坚持,从不掉队。每次采药途中,必须相互信任、彼此依靠、互相搀扶,因为在极其危险地段攀爬时,你的生命就掌握在对方手里,那种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经历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用再采药。 当年,赤脚医生深山采药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只要能采集到足够多的药材,及时为百姓解除病痛,再苦再累再危险,他们都觉得值。记得,赤脚医生冒险采药的事迹,被拍成影视短剧,广为宣传。父亲和幺姑(已故)都是“镜中人”,每次说起,父亲都特兴奋。然而,这只是他们从医生涯中掀起的一朵浪花,几十年如一日、日夜奔忙于医疗战线上治病救人的身影才是常态。受人尊敬留美名。他推行的合作医疗,使老百姓普遍得到了实惠,大家打心眼里感激他,铭记他。因此,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人们都会亲切叫他“官医生”。他经常走村串户,详细了解百姓身体状况,及时解除病痛。父亲最羡慕他曾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是一生的荣光!而他却不以为然。有时,父亲很想知道毛主席接见他时的细节,他总是笑而不答。对于六十年代未,乐园公社每年举办一次的“六二六”大型庆祝活动(为纪念毛主席于1965年6月6日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简称“六二六”指示),他只是默默支持,从不出头露面。演出活动,节目丰富,场面壮观,人山人海,喜气洋洋,规模空前,胜似过年,我也乐在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户外“人人学习贺家坪,个个学习覃祥官”的大幅标语随处可见。绝无仅有的宣传力度,让人记忆犹新。官医生在世时受人尊敬,百年后众人怀念。父亲说,官医生于2008年10月23日走完他不平凡的一生。我没想到老战友走这么早啊!他还说,我活了70多岁,在当地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热闹的场面。无论认识或不认识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蜂拥而来送他最后一程。那天,苍天垂泪,大地含悲。他的辞世,是医疗界的损失。官医生虽然过早地走了,但是他创办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历经风雨,重见彩虹,依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他的传奇人生和突出贡献,早已载入共和国的史册。父亲满脸堆笑地说,几年前,官医生所在的卫生室挂上了“中国合作医疗发源地纪念馆”的牌子,这是民之所想,国之所需。他的故居,年迈的老伴刘维菊常年守护,见证了一生相濡以沫的爱情。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忠诚的钢铁卫士,日夜守护着他的英灵,不离不弃,直到永远。据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只为献上虔诚的祭拜。父亲在回答完我所有问题后,补充了两件事。一是官医生对我影响很大。这是我想问没问的问题。他从行医那天起,就立志要为乡里乡亲们服务一辈子。他也是被病魔折磨恼火后,才下决心学医的。当年,土医土药作用很大,解除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病痛,挽救过无数人的生命。我们身处同一时代,一直追随着他。作为医生,就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尽可能治病救人。话语朴实而感人。我是父亲从医生涯的见证者之一,他说到做到了。其实,他也是倾注毕生心血从医50多年的医者。二是我们家与官医生家挺有缘。我和他算是过命之交,他二女婿秦文广是你二嫂的亲哥哥,也是你大哥(已故)的同学,你母亲和他同姓,只是他的辈分高两代。你二哥也是医生,正好向官医生学习,当个好医生。话音刚落,我笑道:官医生的相貌,就像他名字的谐音一样“像官”,父亲笑了。虽然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但是丝毫不影响对他的敬佩之情。听完父亲这位合作医疗战线上的老兵深情讲述官医生的传奇人生,令人动容,感慨万千,肃然起敬。覃祥官是一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他是荆楚儿女,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斯人已逝,丰碑常在。我期待早日踏上杜家村竹园荒那片神奇的土地,去追寻故人的足迹。瞿校长当过兵,打下过敌人的一架飞机。转业后到过不同的单位,在师专附中时任副校长,我们都称呼他瞿校长。
腊梅,原本叫作“蜡梅”。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蜡梅,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丽和英雄豪杰都写过腊梅的诗句,唐代诗人张谓在《早梅》中写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赋予早梅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意境十分开阔,突出早梅的高洁。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亦是以梅花的坚强性格,喻示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语言朴素,平实内敛,耐人寻味。伟人毛泽东则在《咏梅》中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主席写出这首词鼓励大家,就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着,如同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华人民做出好榜样。令人欢欣鼓舞、信心倍增,深感使命神圣、责任艰巨,必须立足实际、勇争一流………的确,腊梅在一年中忍受孤独和冷落,一步一步,走过春天的诱惑,夏季的炽热,秋风的劲吹,积攒好力量,抖掉了娇气,昴扬着身姿,迎来寒冷冬季,绽开如许美丽,迸发勃勃生机,需要多大的宽容和雅量呀!正是经过大自然无数次的洗礼,腊梅才形成坚韧不拔与顽强不息的精神!难怪诗人笔下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千古,广为传诵,人人皆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始终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最是让人点赞钦佩的!
结果一场暴雨,造成山洪突发,房屋坍塌。又因提前一刻,致使长江上游洪峰与涪陵洪峰刚好相遇,霎时徒涨,水淹涪城。
我们边吃晚饭边叨着老娘,这时老婆眼里已见几分泪光:“老娘真是太好了。我们也就陪读时做了两年邻居,没想到分开这么久了,她还时刻想着我们。”
免责声明:文章《优美散文摘抄800字高中》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 上一篇: 优美散文摘抄600字赏析
- 下一篇: 优美散文摘抄加赏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