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散文精选正文

优美的散文段落加赏析

符韵散文网 散文精选 2020-10-02 22:37:15 4530 0

因此,我们就不能对闲暇等闲视之,也不能在碌碌无为的虚度时光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无声无息地老去消失。应当将“余热”、“正能量”发挥到最大程度,老有所为,闲有所忙,劳逸结合,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让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快乐优雅高质量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

蓝天、白云。在西藏,才知道离天很近,过米拉山口时,海拔5912米,仰望天空,天是从未见过的蓝,白云一块块漫步而来,我仿佛听到了神的呼吸,他俯视大地苍生,一切了然于心,飘然而过。万里碧空,风卷云动,清湛朗朗纯净,无一不是神迹。

路灯。英国伦敦街头一酒吧门头上的路灯,灯罩是黑色的,似一款滑稽演员戴的大沿帽,白色的灯泡则像一张大圆脸,高高的鼻梁是一颗凸起的红“心形”,眼睛和嘴巴组成的字母就是店家的名称。整个格调和造型,犹如一位笑容可掬的侍者,“欢迎光临”的蕴含溢于言表。

提起乡愁,我们总是对乡村历史性改变的记忆,却早已忘却了城市的乡愁。如今走进大大小小的城镇,会惊奇地发现,城镇建筑面貌基本都是相似的!高楼大厦已在南方北方、大城小城、城里城外都随处可见。城市的改造变化,先于乡村几十年。所以,现代城市具有的风采与繁华,掩饰了城市人内心的愁楚。我生活过的汉阴山城,已将《县志》记载的模样焕然一新。

一天清晨,我触摸着老城遗迹的一段古城墙,时光记忆的闸门豁然打开,如同母亲般的古城,让我深深眷恋……少年时期,那母爱般厚重的老城,呵护我们快乐地成长。长方形体的古城墙,是我们追逐打闹、捉麻雀、逮蛐蛐的好地方。四道城门“东迎紫气,南临月水,西接霞光,北倚龙岗”,矗立着翘角飞檐的箭楼,门楣依次雕刻着“日升、文明、肇庆、拱龙”的石牌题名。北门的谯楼高两层,让我们很好奇,仿佛是缩小版的天安门城楼,弘大敞亮尽可远眺。文峰塔更让我们惊叹,威严高耸在城墙东南角,夏夜我们摸爬上五层,从塔门中俯视全城灯火,仰观天空星辰闪亮,一身汗却是一脸笑。

那时,宽一丈深五尺的城壕,四通八达而草木遮掩,是我们躲猫猫“抓特务”的好去处。有时,我们也随大人们一起,在古城墙上散步、看书、晒太阳,外来客人最爱登塔望远,说这里是摄览风景的最佳之地。县城老地名叫新店,县治于南宋绍兴二年从金州城迁至此地。城内大街很怪,都是“丁”字形;唯一东西门直通,过去叫正街,解放后改为民主街。她是老城的灵魂,亦是贯穿着汉阴老城历史文化的主线。

县衙自古至新中国后的80年代县政府,都设置在此街。儿时的我们,总爱问县府大门两边为啥是“八字形”砖墙,总爱摸爬门前的一对大狮子。此街大型古建筑多,有城隍庙、儒学堂、文庙、关帝庙、练武场、老县衙、察院等等,我们经常去游玩。父亲告诉我,城隍爷就是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还给我们解读大殿正门对联的含义,“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至今让我铭记在心。关帝庙一眼望去,确实是“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主殿“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由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的对联,其教化意义之深,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父亲常带我走进“大成殿巍然屹立,庄严肃穆;孔圣像沉静儒雅,慈祥和蔼”的文庙,那一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的楹联,让我明白了孔子师祖,真可谓是“德圣万世”。父亲诠释说:在中国,文有孔子,武有关公;一文一武,两圣相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我听后顿时五开悟,这就是县城的人文主脉。老城的建筑文化,始终让我眷眷不忘。不仅那些殿庙寺的建筑,以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饱含强烈的艺术美学精神,创造出独具一格的礼制人文风貌;而且街巷商家和居民建筑,那风格特色更让人喜爱有加。老城的七街八巷,均是“门前片石路、镬耳马头墙,顶有龙船脊、双檐刻花纹,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隔扇做内墙、中间天井水归塘”的“归属文化”之群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古城建筑以人为中心,与环境相媲美,直接赋予建筑整体上的审美文化,表达出城市群体的期望、追求和目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正如文峰塔楹联“塔势凌云开笔阵、人文启秀焕奎光”,昭示天佑文墨、贤才辈出的期盼;文庙大殿门匾雕有“腾蛟起凤”,表达万世后代成龙成凤的理想;沈氏门庭匾刻“洁己奉公”,追求大公无私的家风家训;陈家祠堂大门匾额“齐贤尽善”,启迪后辈们言行向圣贤看齐、做人处事要善心善行;胡家大院“礼门义路”的门额,追求家门讲礼仪、行事讲信义之族风等等。素有“商业一条街”的解放街(北街),与民主街相通成“丁”字形。儿时在此街数过匾牌,有百货公司、服装店、照相馆、影剧院、木器店、北街食堂等二十七家店铺,最大的是汉阴县粮油供应公司,统管全城居民和驻军粮油供应。南街的街道最短,但名称至今未改。街面别具一格,是鹅卵石铺成的,中心还用石条分界。

我们爱在此街拍着巴掌说“南街分东西,走路不沾泥;西有雨具社,纸伞好名气;东有文化馆,老少皆欢喜……”的顺口溜。老城有七口幽深老井,带有泥土芳香的井水,滋润着一代代老城人平凡的生命。老城取水方式很独特——运用桔槔原理。在井边竖立的木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石头重物,前段悬一根竹竿,钻孔套挂水桶,一起一落,提水很是省力。那时早晚来井上挑水的人很多,也是老井最热闹的时候,大家自觉排队提水很有序。

中午时邻里街坊,趁挑水人少就会在井边提水洗菜洗衣,拉拉家常聊聊天,谈笑风生很亲切。临街都是铺子和门店,铺店间有大门通向后面的住户,而后院大都是二、三进的院子。同姓不同姓的四五家围成一个小院,那时烧水做饭都用柴火,淡淡炊烟生机一片;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谁家有好吃的,都会给别家小孩送去一些;下午大家爱把桌子摆在天井中,凑在一起吃饭;晚上一边喝茶一边谝闲传,其乐融融。若是遇上周日大晴天,院里就会搭满晾晒衣被的竹竿;女人们大盆大盆洗衣服,男人们一挑一挑的水穿梭其间,谁盆里没水就往盆里倒,不分你我他;洗好拧干晾在竹竿上的衣被,把小院装扮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的情调充满了阳光……光阴如梭,老城的影像在岁月的洗礼中渐行渐远,在时间的更替中越来越模糊。县城的逐步改造和拆迁,古城墙只保留下来南门和西门、南城墙、西城墙一段和文峰塔,这些残垣断壁写满了无尽的沧桑。

数次拓宽街道,整修巷道,那些城市原有的古朴精致的建筑风貌,早已在改造拆迁中消失;还有那典雅柔和的街市风情,已让繁忙喧闹的氛围所代替。因此我只想说,城市是人类生存的集合空间载体。城市建筑不能只是水泥马路的交叉和楼房的罗列,它应是建筑艺术和环境优美和谐的结合,应该体现这座城市的历史、传统风情。没有自然和谐与审美文化的建筑,城市就缺少灵魂与精神。三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确越来越好,衣食住行更加方便。

回眸那些珍贵的童年老城故事,述说老城风景,念叨城市乡愁,虽只是沧海之一粟,却是我们这代人心灵深处的烙印。唤起心底久违的老城感动,留下欢乐和笑靥在老城记忆深处历久弥新,从而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中,北京西郊黑烟笼罩,火光冲天。白日的北京上空日光暗点,到了夜晚一片通明,方圆百里都弥漫着檀香木的味道。这座举世无双的宏伟秀丽的皇家园林,除少数砖石残垣断壁外,都化为了灰烬。在圆明园中还有300名太监、宫女、工匠一同葬身火海。

海霞她们在门口的广场玩耍的时候,有时候我会站在大门口,拿着一本书,不时地被孩子们的尖叫声惊起。

我爱夕阳西下“巧遇”的恩师,崇拜到五体投地,时时惟恐她要调离此岗,唤起我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在写作中又认识了自我!

二是出杀虎口过二道边村,东二铺、佛爷站,穿越桥沟,进入新店子。路西残存两块清代石碑、碑文不清。

事情没有着落,我一百个不放心,中午我特意从学校赶回家里,翻查三本《成长》杂志,终于在2004年第9期《成长》的最后一页找到了编辑部的电话号码,我赶紧拨打010—88271101,电话中传来了一个亲切的女中音,她记下了我的信息。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天落地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鄢达惠,男,1967年7月出生,湖北十堰竹溪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国青年诗歌协会会员和中国散文网会员。曾有多首诗歌在《齐鲁诗刊》、《东坡风》诗刊、《北京诗人》等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诗观:诗歌是自己心灵与社会、自然、人生相碰撞生发的艺术火花。手机:13886800096,邮编:442300,邮箱:yandahui1967@163.com。

我写家乡文化名人可塑造中学生红色信仰与感恩教育,填充中学生诗坛信仰缺失与无病呻吟苍白等不良风气的空白,极贴近中学生心灵与现实生活,如《致中学生》。而《致先贤》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与语文课外读物高度概括而集成,拓展中学生视野,造成强烈的精神震憾与审美满足。

免责声明:文章《优美的散文段落加赏析》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优美的散文段落加赏析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9043.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