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文集散文精选正文

优美的散文诗句摘抄

符韵散文网 散文精选 2020-10-02 22:37:27 2763 0

早先,我们从上海到庞山湖,先是乘火车到苏州,然后到苏州南门的人民桥下坐轮船。坐轮船很便宜,但很慢,“突突突,突突突”,

看这些翩翩起舞的少女,宛如一朵朵出水的清莲。优美的语言,向人们阐述孔子的人品,如荷花一样的高贵;孔子的思想,如荷花一样的圣洁。

自然界的物各具秉性,大或小、美或丑、软或硬、香或臭……客观存在,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这些高的矮的,红的白色,绿的黄的,粗的细的,大的小的,或成排或单株的形形色色,娇颜鲜润的花草树木,它们姹紫嫣红、五彩斑斓地尽情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装点着整个酒店,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热带雨林风情的大花园中,忘却了风尘中的丝丝烦恼,一心只想沉浸在这绿色的温柔乡中了。

厨房在老屋的最右边,比老屋矮了许多,一扇小门连通厨房与餐厅,从此小门进入厨房,左手边靠西墙角是一老式橱柜,明黄的老漆,橱柜分三层,最下层放一些大的陶罐,陶罐里多半是辣椒酱、黄豆酱和大桶的菜籽油等,中间一层放洗干净的碗、盘、筷等,最上面一层多为盐罐、糖罐、蜂蜜罐等,各层里面物品摆放整齐,一尘不染。橱柜上下四扇门,门上分别刻有梅兰竹菊,手艺似乎不高,显拙。左手边靠东北角开一小门,门前三步开外有一水池,水池上方一只蓝色生铁水龙头,用的久了,蓝色已快剥落殆尽,秀秀爷爷奶奶便是从此处取水烧饭,水是山上蓄水池引下的,全村二十几户人家用水都源于此蓄水池。水池外侧是两山坡交汇的一条沟溪,常年有溪水流下,遇雨季则水声潺潺作响,雨水少了溪流若有若无但不会干涸。厨房东南角窗户下,便是灶台,一大一小两只锅灶,锅门前堆一捆柴火,平时两位老人多半只使用小的锅灶,大锅灶一般等家里人多的时候方才使用。一根烟囱笔直钻出屋顶,烟囱与灶台皆用白灰粉刷,烟囱上正对锅门方向敬着灶爷爷灶奶奶的画像,画像右边写“二十三日去”,左边是“初一五更回”,横批“上天言好事”。灶台右边,又开一门,通向老屋的小院。

忽然,我飞离了地球,借了月光,我看见地球变成了如我的菜园那般大小的菜园了。

这一年夏末,农贸市场周边经常有人卖蛇,这一来我们那幢楼的周围也常常出现蛇,我坐在家里也听到过楼下的小孩和女人被蛇吓出的尖叫声。

一到夏天,本来波光潋滟的湖面,渐渐成了绿色的天下。一片片荷叶挤挤挨挨,层层叠叠一直伸向茫茫的远方;一朵朵荷花在绿丛间亭亭玉立,在阳光下竞相吐艳,大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韵味。无疑,荷花是炎炎夏日里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人们总是喜欢赋予某些事物以独特的涵义。比如竹子,其实体无非是枝干和叶子,却被视作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品貌的象征。

比如兰花,被当作不因寒而委琐,非献媚以张扬,操守清雅,遗世独立风范的意象。而荷花,则被完全神化、美化。 荷花的起源就与神有关。相传,荷花原来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侍女,名叫玉姬。她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动了凡心。

有一天,她在河神女儿蓬莱尼的陪伴下,来到杭州西子湖,在水中嬉戏。旖旎的风光,尽情的娱乐,竟使她流连忘返,迟迟不归。王母娘娘知道后恼羞成怒,用莲花宝座将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这位美丽的仙女便化身为风韵动人的荷花。 荷花在佛教中有着神圣的意义。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就是荷花即莲花,无疑莲花是佛性的象征。因此,佛教中的许多事物都与莲花相关。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等等。 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后,立刻在地上走了七步,竟步步生莲。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西方净土,用的是莲花。

观音菩萨座下之物,也是莲花。在佛教圣地,每每有池塘,必有莲叶漂浮,荷花摇曳,散淡着几分圣洁和禅意。 荷花始终以其特有的风姿傲立于群芳之中。春天里,一泓碧水,几簇莲叶,“小荷才露尖尖角”,孕育着勃勃生机。夏天里,田田荷叶层层叠翠,朵朵荷花鲜亮艳丽,“荷色罗裙一色裁”,充溢着丰润繁茂。

秋天里,荷塘在“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处沉寂,“荷叶半黄莲子老”,断茎残梗饮着止水秋风,而荷香依然盘桓,久久不肯逸去。冬天里,风嚎雪飘,百花萎谢消失,却依然有荷叶在水中静静颤浮,参差不齐的箭杆在水中挺立,仿佛在坚守那份“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执着和自尊不屈的节操。 喜欢荷花的美丽,人们几乎把世上所有最美的名字都赐予了它。芙蓉、芙蕖、水华、菡萏、玉环、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九月神花,等等,一个个亮丽的名字,如一顶顶璀璨的桂冠,在无形中闪发着迷人的光芒。还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荷花的生日。

在古代,每到这一天,无论是才子佳人,还是皇亲贵胄都会涌向池边。或驻足静观,细细品味,或绕池漫步,动中观景,或议或吟或画,欢愉之情从晨曦微露一直延续到夕阳西下,月上西楼。 荷花始终是文人墨客心中的青睐和钟爱之物,不惜笔墨大赞其美。在他们的眼里,荷花是美的象征,是入文入诗入画的绝好题材。古老的《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真实叙述,屈原的《离骚》中有“集芙蓉以为裳”的浪漫想象。

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曹植在《洛神赋》里以“灼若芙蕖出绿波”之美来形容他理想中的洛神,在《芙蓉赋》里又以“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之词,把荷花比作水中灵芝,赞其高洁美丽。唐代诗人李白在《折荷有赠》一诗中,把荷花当作传情之物,却因“欲赠隔天远”而“ 怅望凉风前”。宋代诗人孔平仲则把荷花比作美人,在他的《观舞》中有“云髻应节低,莲步随歌转”的诗句。莲步轻移,舞姿婀娜,一个绝色女子飘然而至。莲一旦拟人化,便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在画家的笔下,荷花更是美艳无比。宋代画家吴炳画过一幅著名的中国画《出水芙蓉图》,画中仅一朵出水盛开的粉红色荷花,花下以数片荷叶和三枝荷梗相衬,却将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君子般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代画家唐艾,被人称之为“唐荷花”,他的画作《荷花图》,截取自荷塘一角,清清塘水,水草荡漾,荷叶上朵朵红荷盛开怒放,呈现出盛夏荷塘一派蓬勃的景象。张大千被认为是中国画史上“有数的画荷大家”, 欣赏荷花犹如欣赏美人。他的画作《荷花》,画面上片片荷叶交相掩映,舒卷飞舞,叶间涌出朵朵莲花,或含苞或初绽或怒放,生机盎然,仿佛散发出阵阵清香,其爱荷之情跃然画间。

文人爱荷,爱其外形的艳丽妩媚,但更爱其内在韵致。宋代周敦颐有一篇寥寥一百余字却光照千秋的短文《爱莲说》。文中以拟人手法,通过与菊花、牡丹的对比,竭力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和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的正直和芬芳,“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和端庄,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者也”。也许是文人的清高正直秉性和所追慕的理想品格,与莲的内在韵致有太多的契合点,因此,莲花自然成了他们崇敬的对象和托物言志、励志之物。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一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周敦颐自号莲溪先生,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身上始终散淡着莲的韵味。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七律诗《莲蓬人》:“扫却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表达了追慕莲品,养成高贵品格的意愿。荷花是文人的精神偶像,在他们的心里始终都滋养着属于自己的那株荷花。 炎夏池塘的美景总会悄悄消失,那些娇艳美丽的荷花也会凋落枯萎得目不忍睹。

而观音菩萨座下的那些神奇的荷花,却始终生意盎然,经久不谢,文人心中的荷花依然鲜艳妩媚,清香袅袅。或许,这是一道亮丽在中国文化里的比池塘荷花景色更为深邃、更为隽永的风景线。

现实中,人们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有许多文字记载以外的鲜活历史往往被搁置、遗忘,甚至故意回避了,譬如草莽文化、青楼文化、乞丐文化、文革文化……

而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是当年繁荣经贸生活的再现,让人印象深刻。

这里有美丽的湖泊、青青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清新的空气和童话般多姿多彩的小木屋,让人感觉如同在仙境一般而陶醉在其中。哈尔施塔特湖是富有灵性的,湖泊是由冰川作用形成,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群山环抱,高耸的山峰给湖泊形成一个天然屏障,使其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免责声明:文章《优美的散文诗句摘抄》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优美的散文诗句摘抄 第1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fuyunmc.com/post/9044.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