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 第48页
-
《孤坟》序-俞平伯散文精选
自别江南遂与志行别,音信不闻者四五年。日前从西郊归,忽得他来信,以其第一小说集《孤坟》属我为序,为之欣喜,又为之踌躇。所以欣然者。志行君固是熟人,而其中《孤坟》一篇当时曾经我修改,于是回他一信说“可以的”。 踌躇者何?我于小说是不含胡的门外汉,却要为人作小说集的序,岂非笑话。如此蹉跎,亚东主人汪公早已把《孤坟》全稿寄来了,脸上渐有“鹅绒”之色矣。今天饭饱茶余,又得少闲,一周,居然命省作者于十月二十六日来信说:“我这几篇小说,大半都是叙述自己的经历,”并且叫我在序里也述及他的身世。我想,最真切的影子已呈...
-
激情的抑制与理性的选择-王蒙散文精选
我们常常倾向于过高估计了激情的作用。从我国的戏曲中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富于戏剧化激情的民族,动不动是紧锣密鼓、大吹大擂、大忠大奸、气急败坏;动不动是挥刀斩去、一头撞死、当场拿下或立马下跪。也可能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民压抑太多,需要在舞台上大轰大嗡一番。近百年中国的剧烈变动与天翻地覆的革命更是充满了激情。也许可以说,没有激情就没有革命。这样的激情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正义的与伟大的。但是仅仅靠激情却无法解决经济与社会建设的诸多问题。1958年的大跃进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岁月,叫做“火红的年代”。火红则火红矣,激情冲破...
-
茅盾散文-茅盾散文精选
【茅盾(沈雁冰】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
-
安德烈的晚上-铁凝散文精选
这座城市和棉花有着亲密的关系。在它四周的乡村,农民几百年来靠种棉为生。所 以,当有一天这座城市突然在棉田的包围中矗立起来,人们就想,让我们拿什么来作这 城市发展的根基呢?我们有棉花,也许我们应该建造纺织厂。于是,从50年代开始,这 座城市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一口气建造起近十家纺织厂。说它一口气,仅用此形容 神速。好比我们形容那些身大力不亏的强壮妇女,说她们一口气生了多少个孩子。这些 纺织厂,不仅设备、厂房、技术由苏联人提供,就连生活区的建造也由苏联专家一手设 计。很快的,这些纺织厂和由...
-
战地斜阳 (二)-张恨水散文精选
只穿了一件存在部里的旧湖绘棉袍子。照例,小办事员和录事见了科长,得深深一鞠躬拜年。但我是新出学校的青年,这个恭维劲儿做不出来。好正是旧历年,行旧礼吧。因之两手捧了帽子和围脖,乱拱了几个揖。口里连称:“科长,新禧新禧!”陶科长两手捧下眼镜,向我点个头,又去看刘备三顾茅庐了。这屋子里除了科长,并无第二个人。那边小屋子是我们自己的园地了。同事们都比我早来了。两个录事,已在誊写公事。另一个录事和一个小办事员,在屋角里的小桌子上下象棋,我一进门,这两位同事,透着气味相投,一齐站了起来,拱手道着新禧。我挂起围脖和帽子,问另...
-
比较喜欢多雨的地方-亦舒散文精选
比较喜欢多雨的地方。 像伦敦,终日下雨,雨衣雨靴变成日常衣著,公园树木草地碧绿,衬著灰紫色天空,游人名正言顺伤春悲秋,乐不可支。 万一天公开眼,透出一丝金光,似得到天大赏赐,普世腾欢,由此证明,本来是你的,可是先夺去,后来再还你,也就叫你感恩不尽,多厉害。 曼彻斯特是我读书的地方,记忆中仿佛没有晴天,说也奇怪竟完全不介意,渐渐也不打伞,只戴一顶塑胶宽边帽,雨中来去自若,又苦寒,也熬过去,且无限依依。 香港的雨又是两样,著名的台风带来暴雨,一下大半天,白哗哗,面筋那样粗,只...
-
远的怀念-孙犁散文精选
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在本县参加抗日工作,认识了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林扬。他是“七七”事变后,刚刚从北平监狱里出来,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部队的。他很弱,面色很不好,对人很和蔼。他介绍我去找路一,说路正在组织一个编辑室,需要我这样的人。路住在侯町村,初见面,给我的印象太严肃了:他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冬天的军装外面,套了一件那时乡下人很少见到的风雨衣,腰系皮带,斜佩一把大盒子枪,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诗人远千里见面,是在他那里,由他介绍的。 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这...
-
文字生涯-孙犁散文精选
二十年代中期,我在保定上中学。学校有一个月刊,文艺栏刊登学生的习作。 我的国文老师谢先生是海音社的诗人,他出版的诗集,只有现在的袖珍月历那样大小,诗集的名字已经忘记了。 这证明他是“五四”以后,从事新文学运动的人物,但他教课,却喜欢讲一些中国古代的东西。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他从预备室走出来,除去眼睛总是望着天空,就是挟着一大堆参考书。到了课室,把参考书放在教桌上,也很少看他检阅,下课时又照样搬走,直到现在,我也没想通他这是所为何来。 每次发作文卷子的时候,如果谁的作文簿中间,夹着几张那种特大...
-
母亲的记忆-孙犁散文精选
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 “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你出去和人们斗斗纸牌吧!” 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并且常对家里人说: “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 麦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她每天一听见鸡叫就到地里去,帮着收割、打场。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来。她的身上都是土,头发上是柴草。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 她的口号是:“争秋夺麦!”“养兵...
-
铁凝散文集-铁凝散文精选
姓屈,女,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铁凝的父亲是著名画家铁扬 。 1957——1975 出生于北京,后在古城保定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1975——1979 高中毕业后到保定博野县农村插队知青; 1979——1984 保定文联《花山》杂志任小说编辑; 1984——1996 河北省作家协会专事创作、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1996——2006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